
我想要讓孩子們看到我失敗的模樣
文/郭葉珍
女兒下班回家已經九點多了,每天得睡十小時的我正好要去就寢。睡前我跟女兒說:「去年七月投稿的那篇期刊論文,傍晚收到退稿信了。」
女兒說:「啊,花了一整年的時間耶。妳一定很難過。」
我說:「對啊,就好像談了一年的戀愛,過程中對方要你改,你也改了,但最後還是勉強不來,只能分手。」接受女兒給我拍拍,原本沮喪要去睡的我,乾脆轉身去冰箱拿出點心,給自己找個理由,心想「人家是借酒消愁,而我要怒吃一波以解憂愁」,放任自己在睡前吃起宵夜。
我的兒女從小就看我在無數次的投稿、覓職中被拒,但我可以說,這是我給孩子重要的生命禮物之一。
我想要讓孩子們看到我失敗的模樣。讓孩子們看到我失敗、難過、任性,再看著我療傷,看著我摔倒在泥堆裡、站起來、再摔倒、再站起來,讓他們看到我不斷堅持或到最後選擇放手,我都在為自己找最合適的地方。
如果我沒讓孩子參與這個過程,只讓他們看到我成功的模樣,那孩子未來碰到挫折的時候,怎會知道生氣跟難過是可以的?怎會知道跌跌撞撞爬起來的過程是什麼樣子?他們又要如何知道放手並不可恥呢?
社會學裡有個「彼得原理」,意思是說,在科層體制裡人會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被擢升到最終無法勝任的高階職位。也就是說,為了追求卓越表現,人生就像在爬一座座的樓梯,這座爬完了再爬另一座更高的。就這樣爬呀爬呀,有一天,終於爬到一座能力勉強能夠到達的地方,並引以為榮,但很快的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跟同個高度的其他人比起來是倒數幾名。
你可以用各種形容詞來描述身處於其中的感受:恐懼、擔心、害怕格格不入,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努力,不值得活在這個世界上。可以想像時時刻刻活在這樣處境中的人,對生活是很絕望的。
因此我不喜歡我的孩子追求卓越,我喜歡他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卓越,是在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之後,自然產生的副產品。他們可以自然卓越,也可以不卓越,養活自己就好。所以我常跟孩子說,只要能養活自己,不傷害他人,我就會為他們的人生感到光榮。至於我的兒女有沒有因為媽媽的低標準,就怠惰而停滯不前?沒有!他們現在的成就遠遠超過養活自己。
以追求卓越贏過別人為目標,遲早會因為再也爬不上去而自我唾棄、陷入憂鬱。做自己喜歡的事,享受自己努力付出,人生才會像身處電玩世界一樣,一直聽到「鏘鏘鏘鏘」加分的聲音,開心得在生活裡流連忘返。
相信人會自我修正
況且失敗對我來說,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由於我從小就不是體制內的乖孩子,還曾被認為不受教、很難管,因此做事情有成功會被認為只是意外,老師不喜歡我則是很正常,這導致我對於失敗沒有太大的恥辱感。
但自從到國立大學任教,發現許多來找我諮詢的學生,都很怕失敗,甚至會怕到癱瘓、不敢嘗試,或是只要失敗一次就一蹶不振……這是我這種把失敗當日常的人無法理解的。於是我請教了我身邊那位,從小就名列前茅,一路從附中、台大畢業的女兒,請她告訴我為什麼有人會這麼害怕失敗。
女兒表示台大人很多都有這個議題。她說,在學校裡成績就和金錢一樣,是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那些一路在學校系統中領先的人,見識過老師是如何看待成績不好的人,於是一題也不敢錯。因為錯,代表老師會失望;錯,代表失去地位、不被愛;錯,代表生存受到威脅。
但女兒也表示,她後來之所以能夠掙脫不能失敗、不能錯的魔咒,是因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得到了體悟。她發現語言要學好,其實不用死命背,只要不斷不斷地聽,大腦自然會自己整合。當你同樣的字彙聽了一百次以後,很自然地,你就學會這個字了。而她也就從「腦子會不斷地自動學習」的這件事,領悟到沒有人會因為一次失敗,就整個人生完蛋的道理。
因為這次失敗了,只要你繼續學習,腦子還是會繼續做工,而你也就會越來越厲害。不管失敗幾次都一樣。
聽了女兒的論述,我也分享自己的看法。我說:「就像幼兒把阿公叫成了阿東,某種程度也算一種失敗啊,可是之後一次一次跟著大人重複去發音、一次一次地學習,小孩遲早會學會,不會把阿公叫成阿東。但要是你一直強調他很笨學不會,他就會真的相信自己很笨,然後停止學習,那時才真的叫做怎麼學都學不會。」
不會用成績來排名家中地位,或許就是我家族厲害的地方,因此就算我小時候不乖、成績不好,也沒有人讓我覺得自己很笨。失敗對我而言,就像是阿公講成阿東一樣,頂多大家聽了笑笑而已,不會怕別人對我失望、怕失去愛而引發生存危機,就此不敢嘗試。
失敗就只是一個現象,一個可以修正變更好的通知而已。所以當你與失敗相遇的時候,不用那麼失望,沒事的。
至於做父母的,就要把孩子的失敗當成把阿公講成阿東,只是需要多一點練習,差別就只是時間長短而已。但時間的長短又代表什麼呢?有人三十歲便功成名就,卻英年早逝,可有些人直到八十歲才開始作畫,後來成了世界知名的畫家。
要相信孩子會自我修正與成長,除非家長一次一次對他們傳達出失望,讓他們一次一次自我否定,不然只要人的腦子沒死,一輩子都有機會再學習。未來只會越來越好,哪會越來越糟呢?
※ 本文摘自《做孩子需要的媽媽,就好》,原篇名為〈失敗被看見又何妨〉,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