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科醫師:愈是需要幫助的人,卻愈容易抗拒開口求助
文/樺澤紫苑;譯/洪薇
當人無法接受自己生病或受傷的事實時,便會產生「不安」的情緒,而這樣的不安還會伴隨著「孤獨」與「憤怒」的心理狀態。
以下是我過去曾負責過的一名患者。
七十歲左右的 K 女士,在失去丈夫後,近十年來都是自己一個人生活。 最近她由於失智症惡化,忘東忘西的情形變得愈來愈嚴重。雖然她還是能勉強自行出門採買、做飯,但卻時常發生忘記關火導致東西燒焦等狀況,病情已嚴重到開始影響她的日常生活。 雖然周圍的人都勸她應該要去看醫生,但她都說自己討厭治療,並堅決地拒絕就醫。即使有人想說服她找「照護人員」來照顧日常的起居,她也不聽勸,還說:「我又沒傻,為什麼需要有人來照顧我?我才不要讓陌生人進到我家,我才不需要幫助!」
像 K 女士這樣需要幫助的人,當有人向他們伸出援手時,很少有人會欣然地同意:「真是幫了我一個大忙,請快點過來吧。」愈是需要幫助的人,反而愈會選擇拒絕對外求援,這種狀況在醫療現場十分常見。這些患者會讓自己逐漸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病情就這樣不斷惡化,直到真的沒辦法,他們才終於願意就醫。
這些人明明有困難,卻不願向身邊的人尋求幫助,就算有人勸他們申請社會福利單位的補助資源或前往醫院就診,他們通常也會乾脆回絕。為什麼這些人會這麼抗拒接受幫助呢?
原因就在於這些人正面臨「孤獨」的心理。
每個想躲在房間哭泣的人,都在發出SOS訊號
請想像當你被長年交往的男朋友(女朋友)狠狠地甩了,當天晚上你的朋友打來電話:「不要消沉啦,我們去唱個卡拉OK,轉換心情吧?」
雖然你很感謝朋友的關心,但心裡卻想著:「我現在想一個人待著,不要管我。」
這種心情就是「孤獨」的心理。
當人遭逢嚴重的打擊,或陷入極度的低潮時,會沒有心情和他人見面、說話,這時人會封閉自己的內心並築起高高的心牆,然後把自己一個人關在親手建立起的安全地帶,獨自一人療癒心傷。
人在此時此刻,會心想「為什麼就只有自己遇到了這麼慘的事?」甚或產生「沒人能了解我這種心情」的孤立感。
遭遇嚴重衝擊或精神上的痛苦時,人就會像這樣選擇封閉自己的內心。而封閉內心的狀態,就是所謂的「孤獨」。
就診前,留意這三個「抗拒反應」
無論是生病的一開始(到院就診前),或是已經開始就醫回診,在得知罹患疾病後,患者多少都會陷入「孤獨」的心理狀態。
當患者處在「孤獨」的狀態之下,會不願接受醫生的諮詢或幫助,又或是堅決拒絕任何醫療服務。
這些行為的根本原因在於患者的「孤獨」心理,以及他們正處於「否認」的階段,也就是說,患者打從心底不願承認「自己生病」的事實。由此可知,若想減輕抗拒反應,首先就必須化解「否認」心理。
然而,各位可能還是會覺得很不可思議,明明有些患者看起來已經表現出相當痛苦的症狀,且就旁人的眼光來看,那很明顯已不是正常的狀態,但為什麼他們卻依然執拗地拒絕幫助呢?
其實,許多患者在就診前多少都有發覺自己的病症,但正是因為他們察覺了「自己生病」的這個事實,所以才會想要逃避。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患者會「抗拒就診」,或者因杏仁核亢奮所誘發的恐懼與不安,進而出現「逃避」的反應。
※ 本文摘自《精神科醫師的情感控制術》,原篇名為〈開口求助,求救的勇氣能助你康復〉,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