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Andrea Piacquadio,連結:Pexels

在邁向人生使命的道路上,為什麼有安全感的人可以走得更遠?

文/王思迅

在實際卜卦上,遇到節卦一般是指資源不足、施展不開,處處受到限制的意思。有時也是提醒卜卦的人,要約束言行審慎節用,不可過度。節卦通常也有「苦節,不可貞」的傾向,所以也是提醒當事人不要過度堅持沒有希望的東西,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該轉換方向就轉換方向。

我最近有些體會,就是人生如何度過四十到五十歲這一段「不惑之年」?如何慢慢讓自己的生命進入不惑之境?我的答案是:不要再跟自己或別人鬥氣了,也不要把寶貴的時間花在「氣」上,要專心找到自己長期想要投入的志業,並把時間花在「志」上。

人生過了四十歲,必須開始感受自己生命的內在召喚,知道自己的內在聲音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究竟希望我們往哪裡發展?這是一個感受內在真實,進而通達「天命」的過程。這件事好好做個十年,到了五十歲,即可知道自己的「使命」了。

人過了四十歲,兩件事要做好。一是慢慢把人生終極的目標與方向確定下來,然後在上面好好努力。二是讓自己盡可能愉快、自在的生活。尤其是不要死守「苦節」,充滿怨氣,跟自己或他人過不去。

人到了五十歲一定要記住,不要為那些跟自己人生方向不相干的事,承擔太多責任、付出太多心血,又祈求太多回報。

人若走在自己的生命道路上,即使受苦也能回甘,即使失敗也可以轉化成智慧與歷練。人若不走在自己的生命道路上,那麼我們所受的的苦,都會帶給我們極大的負能量,很難轉化。

下面講中孚卦。

《易經》的「孚」字,我們已經講很多了,簡單再整理一遍。「孚」字有四個層面的意思。首先,從宗教層面來說,「孚」就是人以虔誠之心,或以內在真實之德,與神明相感通,並得到神明的認可與庇佑。這個意義下的「孚」,也相當於「誠」、「真」、「信」,而就其效應來說,則相當於「福」字。

其次,是神明對人的庇佑,這是一種「保」的觀念。這一觀念從神與人之間的關係慢慢轉移到君王與子民之間的關係。顯現方式則為君王對子民的「保、親、愛」,也就是傳統儒家所強調的「親民愛民」、「保民而王」的觀念。

第三,當上位者對下位者有保有親、真誠關愛,並讓底層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如此則下位者自然對上位者產生尊敬與信任的感情。這種對應關係古人認為有如子女之於父母,既真實且自然,中間毫無虛偽。於是,「孚」字又引申出信任、相信、敬愛的意思。擴大來說,連鄰邦對我方的信任、親和、尊敬等感受,也可包括在這一種意義中。

第四,對古代貴族來說,能以身作則、賞罰分明,讓人民安居樂業,並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團結一致,使下位者對上位者有敬有信,這就是一種領導力、施政能力與道德能力的整體表現。所以,「孚」字又代表一種政治與道德的綜合能力。

「中孚」卦的「中」字,有兩個解釋。一個等於「忠」字,也就是忠於內心的真誠,不虛偽、不譎詐。第二個是指我們的內心。其實這兩個解釋十分接近,尤其第二個解釋,雖不強調「忠」,但也已經把「忠」包含在內了。所以我們可以說,「中孚」就是指內心的誠與信。

從卦象來看,中孚上風下澤,下兩爻與上兩爻都是陽爻,只有中間兩爻是陰爻,形成了一個封閉的中央空間。這個空間的直觀解釋像是一個不受外界干擾的安全場域。這一空間類似人類早期居住的山洞,只要在洞口布上荊棘或柵欄即可在裡面安穩休息。這一空間類似鳥巢,也類似人類母親的子宮,可以隔絕外界威脅,讓生命無憂無慮的生長。這一空間也像母親的臂彎和懷抱,讓小孩溫暖而舒適的睡覺。

「中孚」的基本卦象,就是讓生命得到充分的保護。因為,生命只有在完全受到保護的情形下,可以真正忘記自己的欲求,然後順利開展他的本性,自然而然地走向他生命該走的道路。

如果生命失去保護,那麼他的不安全感就會不斷激起強烈的欲求。因為,我們不安的內心就是一個欲求的製造機,不斷創造欲求來平撫不安,只不過,這種平撫只是暫時的,而且這樣的欲求也永遠無法得到滿足。

這個不安就是我們生命內在的陰暗角落。當我們的不安全感越深,我們就越無法克制自己的欲求,同時也會越來越遠離生命真正的欲求。

所以,不安全感是我們製造業力的一大來源。

我們若想回到本性,找到「使命」,認出屬於自己的生命道路,首先,我們要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我們要好像重新回到母親的子宮,回到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

如果我們感受到完全的安全、完全的滿足、完全的舒適、完全的溫暖,在這種感受下我們很容易就會忘記自己、忘記欲求,也忘記我們與周遭一切的區別。

只有透過非常充分的安全感,我們與身邊一切事物融為一體才有可能。

我們不是用頭腦、用意識、用語言告訴自己,要完全平等的對待一切事物。而是當我們的身體與心靈處在充分的安全感之下,我們便會非常自然也非常舒適地與外界融為一體。只有在會不安全的顧慮下,我們才會想與其他事物分別。

人類進化到今天的地步,超越了地球上其他物種,這一方面是成就,但是,換個角度看,這也代表了人類是一切生物中最沒有安全感的生物。

人類因為感受到其他生物所無法感受的巨大死亡恐懼,在腦海裡烙印下巨大的災難記憶,體會到非常深刻的痛苦,因為如此,人類才會發展出這麼好用的頭腦,以及這麼靈活的雙手。

人類是因為承受了極大的不安全感,才演化得到如今的聰明,以及難以放下的自我意識。

佛教常說,無明是愚痴的病根。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探究愚痴的緣由,我們會變得非常憐憫、非常慈悲。因為越深的愚痴,只能起因於越大的痛苦、恐懼和不安全感。不會是別的。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到最後我們只能選擇慈悲,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因為聰明也好,愚痴也罷,人的所有意識,歸本溯源,都來自一片苦海。

所以菩薩的智慧是這樣的,如果充分感受到安全,就不會與那片苦海互相感應;如果不與那片苦海感應,就不會產生自我意識,以及分別心。

你有多大的安全感,就有多大的慈悲心,也就有多大的能力不與苦海相應,自然就有多大的自由度,不受自我意識的干擾。

這件事帶一點神祕性,我們不要講太多,適可而止。

有一次我跟母親聊天,聊到最想回去的一年。我母親說,她最想回到我們小時候,當時她在延平北路第一劇場旁邊的針織小工廠工作,孩子們就念旁邊的永樂國小,放學後小孩跑到工廠門口等媽媽。五點下班,我母親就帶小孩去媽祖廟旁的麵攤吃麵,吃飽了,大家一起牽手回家。我母親說,當時的生活很艱苦,可是日子過得很踏實。

這種踏實感、實在感、生活真實落在地上的感覺,就是中孚卦。

身為母親,保護自己的小孩,無論是帶去吃麵,或者牽著他們的小手,順從大自然的神秘規律,因而得到一份無法言喻的踏實感。她感覺這就是生命應該做的事,也是生命的全部意義所在。而對於受保護者,對於小孩來說,這份保護則讓他充分開展了自己的生命。

保護者與被保護者之間是一種很神秘的關係,就相當於神明與人的關係。神明是保護者,人是受保護者。在神明的慈悲、庇護與愛之下,人的生命才能得到充分的安全感,也才能得到完整的開展。

有一次我和一位醫生朋友吃飯,聊起宗教,他說宗教是我們中年人的心靈寄託。我告訴他,不要這樣說,因為宗教不是寄託。寄託是我們的心沒地方去,流離失所,於是把宗教當成一個寄物處、收容所,藉此得到安慰。這樣寄託自己心靈的中年人,人還沒變老,心靈就先進養老院了。

宗教是我們要好好愛自己,好好愛我們這份內在的真實,好好保護自己的真心本命,並接受召喚,去完成我們應該完成的事。宗教不是寄託,而是承擔,並在承擔中得到力量與智慧。

※ 本文摘自《易經白話講座——64卦,卦卦讓你找到內在真實的力量》,原篇名為〈61 中孚卦:最有安全感的人,才能成就最高的修行〉,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