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興趣當飯吃」是求職大忌、薪資高低和滿意度沒有關係?研究數據點出職涯規劃的七大迷思
文/鈴木祐;譯/謝敏怡
找工作時容易深陷的幻想
賈伯斯真的把興趣當飯吃嗎?
「你們得找出自己喜愛的事,工作如此,愛情也是如此。工作將占據你大部分的人生,唯有做你真心相信這是份美好的工作,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而唯有做自己喜愛的事,才能愛自己的工作。如果你還沒找到你喜愛的事,請繼續尋找。」
這是已故的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在二○○五年史丹佛大學的畢業演說中最著名的一段話。那可以說是將「把興趣當飯吃」的概念遠播各地,傳奇般的演說。
這段話非常激勵人心,卻有一個非常大的難點:賈伯斯自己也不完全是因為興趣,才走上電子業這條道路的。
賈伯斯的確從小就展現出對科技方面的天分,但是他之所以踏入電子業,其實是因為在雜誌上看到「輕鬆賺大錢」的廣告。而且比起科技產業,賈伯斯對靈修更感興趣,他還為此辭去在雅達利公司的工作,到印度展開修行之旅。賈伯斯創立蘋果公司也不是因為喜愛電子業,而是看到沃茲尼克(蘋果電腦共同創辦人)發明蘋果電腦「Apple 1」的錢景。
如果賈伯斯真的把興趣當飯吃,他應該會成為一位靈修導師才對。賈伯斯熱愛蘋果公司的工作是不爭的事實,但那應該不是一開始就計畫好的。
相似的例子非常多,如果歷史上的偉人都把興趣當飯吃,梵谷應該終其一生都是神職人員;可可·香奈兒會持續在歌壇努力,但始終紅不起來;拿破崙恐怕會是一名沒沒無聞的小說家吧。以個人經驗或喜好為依據的建議,可以找到許多例外,如前面也提到的,再怎麼偉大的成功人士所提供的建議,也未必一定適合你。
找工作時的七大迷思
在這充斥著成功人士經驗談的世界,我們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呢?我們該怎麼從充滿主觀感受的各種建議當中,尋找能夠將幸福最大化的工作呢?
在這種情況下,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了解找工作時任何人都會犯下的典型錯誤。只要事先掌握大部分人常犯的錯誤,至少可以預防自己犯下大錯。
找工作時,容易犯下什麼樣的錯誤呢?目前有許多研究,針對跟幸福無關的工作因素,提供了可信度很高的答案,總結來說有以下七個。
1. 把興趣當飯吃。
2. 依薪水高低來選擇。
3. 依產業和職務來選擇。
4. 依工作內容輕鬆與否來選擇。
5. 依性向測驗的結果來選擇。
6. 依直覺來選擇。
7. 尋求符合性向的工作。
每一個建議都很常見,但很可惜的,這些全都是找工作時的大忌。那樣做,短時間內或許可以為你帶來喜悅,但長期來看,那些建議跟人生的滿意度一點關係也沒有,而且搞不好還會害到你。這也就是找工作時的「七大迷思」。 我們就按照順序,一一戳破讓人產生幻覺的泡泡吧。
【迷思一】把興趣當飯吃
把興趣當飯吃不會比較幸福
「要把興趣當飯吃!」
這應該是現在最常聽到的職涯建議吧。如前述,這個概念因為賈伯斯的演說而紅遍各地,但其實很久以前就有類似的說法。早在西元前五世紀,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讓自己樂在其中。
大部分人很難不被這樣的建議給吸引。
國際顧問公司蓋洛普針對一百三十九個國家的企業進行調查,其中只有六%的日本人回答「我對工作充滿了熱情」,而回答「覺得工作沒價值」的人卻高達七○%,此調查數字讓日本在當時排名一百三十二名,位居全球末位。因此,人們會出現把興趣當飯吃、對工作感到滿足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然而,只要把興趣當飯吃,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嗎?其實沒那麼簡單。許多跟職業相關的研究都顯示,幸福感的高低,跟是不是做自己喜歡的事無關。
二○一五年密西根州立大學以「把興趣當飯吃的人真的幸福嗎?」為主題,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這項調查研究訪談了數百種職業的從業人員,調查對工作的觀點是否會對個人的幸福帶來影響。
研究團隊將受試者的「工作觀」,分為兩個類型。適合型:此類型的人認為把興趣當飯吃很幸福,有很高的機率會回答「薪水少沒關係,想做能滿足自己的工作」。
・成長型:此類型的人認為工作做久了就會習慣,有很高的機率會回答「工作不開心沒關係,錢多就好」。
・適合型的人看起來似乎比較幸福,只要做自己熱愛的工作,每天就很快樂。比起為了錢而工作,這種人對人生的滿意度好像很高。
但結果卻出乎意料。適合型的幸福度,只有剛開始時比較高,從長遠來看,一到五年後再次比較兩者,成長型的幸福度、年收入和事業,都比適合型高。
研究團隊表示,適合型擅長找到自己能投注熱情的職業,但實際上也有無論什麼都不喜歡的一面。
即使再怎麼喜歡一份工作,現實中還是會遇到許多必須錙銖計較的事或人際衝突等麻煩。當追求喜歡的工作的期望越強烈,越容易與現實產生落差,部分適合型的人就會產生「我真的喜歡現在這份工作嗎?」的疑問,最後導致幸福感下降。
另一方面,成長型的人對工作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因此抗壓性強。對工作本來就不抱有太大的期望,所以遇到有點麻煩的問題,也能以「工作就是這麼一回事」的態度應對。
把興趣當飯吃,會阻礙你的成長
另一項劍橋大學所做的研究,也得到這樣的結論:把興趣當飯吃的人,工作都做不久。
這項研究針對在北美動物收容機構工作的人進行了訪談,研究團隊將受試者的工作型態分為三組。
・把興趣當飯吃型:這類型的人覺得「自己好喜歡這份工作」。
・熱血型:此類型的人認為「這份工作對社會有所貢獻」。
・公私分明型:他們認為「工作就是工作」,對每天執行的業務沒有特別的感覺。
之後,研究團隊追蹤了所有人的技能及人員流動率,發現最優秀的竟然是公私分明型。大家都會覺得,對工作充滿熱情好像比較好,但實際上,認為工作就是工作,沒有特殊情感的人,反而很快就能熟悉工作,也比較不會在短時間內離職。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就跟前面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一樣。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就算最初感受到喜悅,但現實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就算再怎麼喜歡那份工作,也一定會遇到客訴和免費加班這類麻煩事。
如此一來,越是把興趣當飯吃的人,越容易面臨「我是不是其實並不喜歡這個工作?」或是「我是不是根本不適合這份工作?」等疑問,工作的幹勁上下起伏大。結果,無法學會一門完整的技能,離職率也高。
對工作的熱情,與投注在自己身上的資源多寡要成正比
另一個跟把興趣當飯吃一樣耳熟能詳的建議就是,要找到能讓你充滿熱情的工作。任何人都有熱愛工作的火種,只要找到可以點燃熱情的天職就好。
說好聽點,找到天職是個美好的夢想,但是卻跟實際數據有出入,因為所謂的天職,並不是找就可以找到,而是要自己慢慢培養的。
讓我詳細說明一下。二○一四年德國呂訥堡大學向眾多創業者做了問卷調查,針對「你覺得現在的工作是自己的天職嗎?」「投入多少精力在工作上?」「每天工作時都感到雀躍不已嗎?」等項目進行調查。
得到的結果如下:
・現在的工作熱情和上一週投入的努力成正比。
・過去投入越多努力,現在對工作的熱情就越多。
幾乎沒有受試者一開始就覺得自己的工作是天職。大部分人剛開始都是懵懵懂懂的,然後隨著時間不斷努力,對工作的熱情才越來越高,最後變成天職。
這個現象在工作以外的場合也很常見。假如你是藝術精品的收藏家,錢花得越多會越愛,怎樣也不願意放手。除此之外,人對花大錢買的電腦也越容易愛不釋手;樂器練得越久,就越喜歡音樂。其他還有很多相似的例子。
換句話說,讓你充滿熱情的工作,並不會在世上某個角落等著你前來尋找或犧牲奉獻。你對工作有無熱情,取決於投注了多少資源在那上頭。
喬治城大學的卡爾.紐波特教授訪談了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天職的人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找到天職的人,大半並未事先決定好他們的『人生目的』,他們的天職,幾乎都是偶然的產物。」
工作的種類和內容,並不影響你尋找適合的工作;反過來說,無論是什麼樣的工作,都有可能成為適合你的工作。
真正的天職是「做了才發現很有趣」的工作
從上述研究可以知道一個重點:熱情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對工作的熱情並不是指內心熱血沸騰的感覺,而是做了才發現很有趣,穩定發展的過程。
這種型態的熱情在心理學稱為「培養熱情」(growth passion),此概念認為真正的熱情,是在做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而成。
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為培養熱情理論提供了最有力的數據。研究團隊以學生為對象,調查所有人培養熱情的能力,並請他們閱讀闡明黑洞理論的艱澀論文。
研究發現,擁有培養熱情能力的人,對沒有興趣的事物也能認真應對。熱情是做了之後產生的東西,這種想法越強烈的受試者,把晦澀難解的論文全部讀完的機率越高。
如果我們認為熱情在內心等著覺醒,只要工作有點不如自己的意,就很容易覺得「不對,這不適合我」,而使內心受挫。
另一方面,假如我們認為熱情是培養出來的,即使一開始覺得任務很難,也會覺得再做一陣子或許可以找到不一樣的可能性,遇到一點問題也不會放棄,而選擇持續努力。
做了才發現很有趣的態度,聽起來有點被動,但等待天職來找自己的人,或許才是真正的消極式被動。
把興趣當飯吃和找到讓自己充滿熱情的工作,這些遭到許多實驗否定的建議,都不是提高人生滿意度的解決方案。即使是把興趣當飯吃之說的始祖孔子,在政壇上最後也是有志難伸,晚年甚至曾感嘆道:「我是不是到國外比較好……」
即使如此,這類建議並未消失的原因,或許是因為有很多人買單。
會提出這種建議的人,當然也是一片好心,再加上把興趣當飯吃就會一帆風順的想法很直覺好懂,支持這類言論的人也因此越來越多。既然如此,不如不要給大家看真實的數據,讓粉紅泡泡般的美夢持續下去,這樣才有生意可以做。
【迷思二】依薪水高低來選擇
用錢可以買到多少幸福?
有誰工作不是想賺錢的呢?用收入來選擇工作是很正常的事,總之先從薪水高的職缺開始找起的人,應該不少吧。
但這個觀點也有問題,因為薪資多寡,跟我們的幸福度和工作滿意度幾乎沒有關係。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佛羅里達大學所做的統合分析。
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指的是,整合過去多個研究數據,統整出一個大結論的研究手法。分析大量的數據,使分析的準確度提高,統合分析是眾多研究手法當中,最能在現階段找出接近正確答案的方法。
佛羅里達大學這項統合分析的研究,仔細回顧了八十六份以「金錢與工作幸福度」為主題的文獻, 使用美國、日本、印度、泰國等各種不同文化圈的數據進行分析。就金錢與工作幸福度的調查來說,這可以說是目前準確度最高的研究。
其研究結果如下。
・薪資與工作滿意度之間的相關係數只有「r = 0.15」。
相關係數是表示兩個數據關係的指標,相關係數越接近一,就越相關;一般來說,當相關係數為○.五以上時,就能判斷兩者為相關。
舉例來說,大部分人都是順著自己與生俱來的個性採取行動,這應該是很理所當然的。就像個性內向的人,不會積極地參加派對;天生好奇心強烈的人,應該會經常到海外旅遊或是去看美術展之類的。
而個性與行動相關性的研究指出,個性與行動的長期相關係數為○.九。人依據自己的個性採取行動,這個看法不但是真的,而且兩者還具有相當高的相關性。
跟這個例子相比,相關係數○.一五就非常低,在統計學上可以說是幾乎無關。以口語一點的講法來說就是,高薪資的工作,雖然可以讓工作滿意度稍微提高一點點,但實際上沒有太大的意義。錢買不到幸福,這個古老的名言佳句,看來是有其科學依據的。
比賺大錢更容易獲得幸福的方法
讓我們再來看幾個比較的例子。
在經濟學的領域,曾多次針對金錢帶來的幸福,以及從人生中其他生活事件獲得的幸福進行比較。比方說,收入增加和結婚,哪一個讓我們比較幸福?
以下提供幾個具體的研究結果給大家看看。
・跟感情良好的伴侶結婚的幸福度上升率,比收入增加所得到的幸福度多七六七%(與年收入從平均值增加到前一○%的情況相比)。
・健康狀況從普通改善為良好時的幸福度上升率,比收入增加所得到的幸福度多六五三一%(與年收入從平均值增加到前一%的情況相比)。
・離婚或失業導致幸福度下降的比率,跟年收入減少三分之二時幸福度降低的程度差不多。
也就是說,即使努力讓年收入成長到金字塔的頂端,所帶來的幸福度,也遠不及與伴侶結為連理以及健康改善所帶來的喜悅。如果你的目標是從賺錢獲得幸福的話,不如先把資源投注在改善人際關係和健康,因為那樣帶來的效果比較好。
年收入要多少才幸福?
應該不少人都聽過,年收入七.五萬美元(約台幣兩百一十五萬元)是幸福度最高極限的說法吧。
此事實因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的研究而廣為人知,研究調查了各種不同職務的年收入及其心理變化,發現當年收入達到台幣兩百一十五萬到兩百四十萬元左右時,幸福度就不再成長,呈現持平。這是世界各地都可以觀察到的現象,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可獲得幸福的年收入金額上限並無太大差異。
這個數字呈現的意思是,賺超過這個水準,幸福度也不會再往上增加,也就是增加年收入可提升的幸福度最大值。但實際情況則是,幸福度應該在更早階段就無法再往上提升了。
比方說,二○一九年日本內政部發表的「滿意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調查」,就以一萬人為對象,比較家庭收入與主觀滿意度的變化。
・未滿一百萬日圓:五.○一分
・一百萬日圓~未滿三百萬日圓:五.二○分
・三百萬日圓~未滿五百萬日圓:五.六八分
・五百萬日圓~未滿七百萬日圓:五.九一分
・七百萬日圓~未滿一千萬日圓:六.二四分
・一千萬日圓~未滿兩千萬日圓:六.五二分
・兩千萬日圓~未滿三千萬日圓:六.八四分
・三千萬日圓~未滿五千萬日圓:六.六○分
・五千萬日圓~未滿一億日圓:六.五○分
・一億日圓以上:六.○三分
家庭年收入從三百萬到五百萬日圓(台幣約八十萬到一百三十萬元)左右開始,滿意度上升的幅度就變得緩慢;當年收入到達一億日圓(台幣約兩千七百萬元)時,數值就不再有明顯變化了。雖然此調查的指標與康納曼的研究不同,無法直接進行比較,但由此可知,家庭年收入過了三百萬到五百萬日圓的水準之後,滿意度增加的幅度就突然緩慢下來。
此外,針對包含日本等一百四十個國家,計算收入與幸福度的相關研究,得到了以下的結論。
・年收入超過台幣一百到一百一十五萬元者,如果想讓幸福度提高五%,就必須增加一倍的年收入。
換句話說,如果你一年已經可以賺到一百萬元,就算年收入再增加一倍,可能也只能讓幸福度增加一點點而已。
現在台灣人平均年收入的中位數約為五十萬元(根據二○一九年主計處公布的數據),還有成長空間,但各國的賦稅負擔率和通膨率不同,因此這些數值未必一定是正確的。而且嚴格來說,地區不同,生活費用也有所不同,都市和鄉下的成長上限值也會不太一樣。
即使如此,從廣義的角度來說,當年收入達到台幣一百到一百三十萬元左右之後,我們的幸福度就很難再往上成長了。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加薪的效果只能持續一年
用錢買不到(只能買到一點)幸福有兩大原因。
1. 錢增加到一定程度後,邊際效益下降。
2. 金錢帶來的幸福,由相對價值決定。
「邊際效益」是經濟學的概念,指的是隨著物品或服務的消費增加,可從中獲得的效益逐漸下降的現象。
這並不是什麼困難的概念,就像是你再怎麼喜歡的蛋糕,第一個吃起來真心好吃,但連續吃第二個、第三個之後,很快就會覺得沒那麼好吃了,對吧?經濟學只是用了一個比較難的概念「邊際效益下降」來表現而已。邊際效益下降是任何文化圈都可以看到的現象,無論生活再怎麼奢侈,我們很快就會習慣,幸福度又會回到原本的基線。
此外,拿年收入來說,加薪帶來的幸福度上升效果,平均只能維持一年。
依據瑞士巴塞爾大學分析三萬三千五百筆年收入資料的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加薪之後,幸福度會大幅提升,幸福感會持續上升約一年。然而,加薪可得到的效果只能維持一年,一年後幸福度便開始急速下降,過了三年後幸福度又會回到原本的水準。從薪資可以得到的喜悅真的很短命。
而且從金錢獲得幸福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那個幸福是相對的。年收入增加帶來的喜悅,不是由薪資單上的絕對金額來決定,而是跟別人的薪水比較之後所決定。
比方說,如果你是百萬富翁,但周邊的人都是億萬富翁的話,幸福度就不會增加;假如你辛苦存錢買了一只高級手錶,如果朋友戴著更高級的手錶,你能夠從手錶得到的幸福感就會降低。這個現象在心理學稱為「所得排名理論」,超過八萬筆的觀察研究都出現這個現象。雖然我們經常聽到「不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這樣的忠告,但忍不住跟周遭的人比較,似乎是人的本性。
提出這些,並非叫大家不要看薪水找工作。如果條件完全相同,當然是選擇收入較高的工作。年收入在達到台幣兩百一十五到兩百四十萬元之前,幸福度都還可以勉強不斷往上增加,把資源投注在增加收入上,也是一種人生選擇。
但可能就像蕭伯納所說的,「要找到比二十多歲時有錢十倍的六十歲人很簡單,但是卻沒有人說,自己比二十歲的時候幸福了十倍。」只追求年收入增加的人生,邊際效益很快就會降低。
既然如此,就不要再為了那幾個百分比的幸福度做得要死要活,不如滿足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把空閒的時間花在興趣上,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切都由你自己決定。
※ 本文摘自《換個工作,更好嗎?》,原篇名為〈找工作時容易深陷的幻想〉,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