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矽谷,工程師的炫耀很高檔,登山穿著才是時尚
文/鱸魚
矽谷人喜歡戶外活動,對於戶外活動的穿著很講究。登山或健行,從頭到腳可能都是專業。半天行程和一整天長途跋涉的登山,就是兩種不同的登山鞋。牛仔褲和一般球鞋是去公園的打扮,出現在登山口極不搭調。
其他國家沒人在乎的細節,在這裡都可能被人評頭論足。從事什麼樣的活動,就應該配合什麼樣的裝備。價錢不是問題,多久用一次也不是考量,要講品味就要專業。上街的打扮如果出現在登山步道,人家會認為你穿著不得體。
矽谷式時尚
矽谷獨特的時尚歧視如下:參加高階主管的會議穿短褲涼鞋沒人覺得不妥,周末踏青如果看到男士穿西裝褲、女士穿裙子卻會引起小小的騷動,若再加上一把陽傘,照片肯定會出現在社群網站上。牛仔褲只能用來上班、陪老婆逛街、去好市多或遛狗,總之就是做些很無聊的事,不應該穿著做登山、滑雪或騎登山車這種有品味的戶外活動。這是矽谷式虛榮的延伸。
把登山穿著帶進辦公室,近年成為另一種流行趨勢。早期矽谷穿著上的那種隨便,現在已經被另類淺時尚取而代之,在隨意中保持了淡淡的個人風格與品味。穿著一雙講究的登山鞋上班,給人的感覺是喜歡戶外活動,愛好大自然,這和環保是同一路風格,就和不吃澱粉一樣酷。
在科技公司辦公室走一圈,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看到世界知名的戶外品牌一一陳列在眼前。工程師在矽谷的標準配備可能是 North Face 登山夾克、Patagonia 高領羊毛衫,或一件 Mountain Hard Wear 純棉格子襯衫,一條有十幾個口袋的 Kuhl 登山褲,配上一雙 Merrell 或 Columbia 的淺筒登山鞋,外加一個放筆電的登山背包。矽谷沒有人提公事包,也沒有人穿皮鞋,上班上學的都是背包。這些運動穿著排汗通風保暖又擋風擋雨,矽谷人把它當科技穿戴,就像 3C 產品,而不是時尚。
登山裝備的另一個好處是極耐重覆性,好的衣物不必多,也許兩三套就夠。把自己當時裝模特兒那樣天天換衣服,滿足別人的眼光,無異是用排碳量來博取別人的認可,世界上應該有比這更重要的事值得煩惱。同樣的衣服天天穿,完全不擔心別人看膩──如果看膩了那是你的不幸。矽谷人就是這樣為自己而活,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評價而活。
矽谷式炫耀
工程師很少在物質上炫耀,不過這並不代表他們不炫耀。人類必須要炫耀才能生存的基因仍舊存在於他們身上,但他們的炫耀方式稍有不同。想在矽谷共和國生存,你必須體會別人的言下之意,那些聊天中不經意的抱怨往往都是順便炫耀。一個受過訓練的聽者,應該第一時間就能立刻捕捉到背後的真正精神。
矽谷式炫耀很高檔,而且能淡淡地傷人。最高級的傷人方式就是讓對方在羨慕之餘帶一點自卑,如果能讓他微微恨你更好。一個堪為成功典範的高級炫耀在言詞上不能讓人聽出蛛絲馬跡,而是要讓對方順便感受到應該羨慕你,然後對應在自己身上,淡淡地自卑。
炫耀是一種說話技巧,也是在矽谷升官的重要途徑。它可以從三個層面剖析:第一是言詞,最膚淺;第二是內容,稍微高級些;第三是意圖,最高級。高級工程師在這方面都磨練得非常深刻。職位愈高、事業愈成功的人,段數愈高,表達愈不經意,意圖也愈不明顯。成功的炫耀不會在字裡行間和談話內容中留下把柄,意圖卻能水到渠成,把那些令人羨慕的小事不經意圈選出來。對話本意是要述說另一件事,那些不幸令你羨慕的小裝飾只是配菜。此等炫耀達到了「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的境界,讓你覺得受了一點傷,卻說不出為什麼。
在矽谷丈量身分地位有一套數字,因為數字最容易比大小。這種差別其實連猴子都比得出來,你在兩個簍子內放入不同數量的香蕉,看看猴子會選哪一簍就知道了。矽谷人的數字不外乎:每天有多少 E-mail 要讀,有多少會要開,一星期要做幾次簡報,每天工作幾小時,每晚要熬到幾點才能睡,昨晚最後一封 E-mail 幾點才出現⋯⋯不過這些算是相當表淺的數字,這年頭大家都拿得出來,已經不值什麼錢,幾年前這一套倒還挺管用。
稍微高級一點的數字就是自己的團隊帶了多少人,上次出差去了哪些城市,哪一家五星級旅館已經累積了多少點數,哪一家航空公司累積的里程夠換兩張免費來回機票,公司股票最近又漲了幾趴,一年要出幾次那種煩死人的差,反正「唉,累死了」總是最後的結尾,目的是提醒只是累,沒別的意思。
如果對方說著每天有多少 E-mail 要讀、多少會要開,相信我,他不是要告訴你他有多忙,而是他有多重要;如果他抱怨好不容易帶家人去度假,高階主管卻打手機找他,搞砸了假期,相信我,假期即使真的搞砸了他還是很高興,因為高階主管有他的手機號碼;如果他不小心說他很頭痛不知道該選哪一個 offer,是在說明他的市場價值有多高;如果他抱怨有一大堆考績要寫、團隊多難管理,他是在提醒你他是位主管;如果他說昨天才出差回來,雖然搭商務艙還是一夜都睡不好,整句話的重點只在「商務艙」三字。仔細觀察一下,這類抱怨都是帶著笑容講的。
在言詞和內容上,這一類矽谷式炫耀連 AI 都無法偵測,所以相當高級。言詞間沒有談到價值,內容純是抱怨,至於意圖嘛,那完全要看聽者的心胸了。
矽谷式炫耀同樣得講品味,不小心讓人羨慕你幾秒鐘也不是什麼大錯,要不然所有的好事都沒有分享空間了。分享與炫耀的界線本來就很模糊,如果你的分享讓人聽完帶著一絲羨慕,那是個成功的炫耀;如果讓人帶著一絲不舒服,那是個失敗的炫耀。兩者都叫炫耀,只是一個還沒練習好。
※ 本文摘自《異類矽谷》,原篇名為〈矽谷不是地名,是文化〉,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