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島中央 週三讀書會2022全新系列 4/13 即將登場
Photo Credit:中央書局提供

閱讀島中央 週三讀書會2022全新系列4/13即將登場

老店新生,以創造風潮的讀書會,繼承中台灣的人文精神

去年三月起,百年書店—中央書局,在詹宏志與富察、馬世芳、李明璁、顏擇雅及詹偉雄六位領讀人的支持下,規劃進行了 42 場次(還剩 3 埸),至今已累積超過 13,200 人次、大約 26,400 小時的讀書會,書店團隊用最素樸踏實的方式經營,於每個星期三晚上邀請愛書人專程到台中與中央書局讀者分享類型、文學、歷史、童話、現代小說等經典文本,並透過線上方式,將有限的活動擴散至全球。 週三讀書會原只是熱愛分享閱讀詹宏志與朋友們想為困頓的書市做的一件簡單的事,卻成為大疫之年全台遍地開花的讀書活動。也創下不少舊書在書店重返暢銷作品的成績。中央書局感謝大家的支持,幕後的上善人文基金會也承諾會將這項閱讀行動將持續推展下去,期許自己為愛書人創造對話的空間和活力。

持續的經營、優質的領讀是週三讀書會的承諾

2022全新系列的週三讀書會,中央書局號召不同專長領域的五位領讀人形成全新的黃金陣容:
#熱愛從小說家筆中人物對照人生的文化人——詹宏志,
#有詩人靈魂、散文家好文筆的心理學家——王浩威,
#兼具建築、人文藝術與美學素養的建築師——曾成德,
#活躍於廣播主持、專欄寫作的知名古典樂評人——焦元溥,
#以現代抒情詩人之稱的瀟灑作家——楊澤,
本季度主題範疇涵蓋了間諜小說、心理學、建築與文學、詩歌與古典樂等,每一單元六堂課,每堂課談一本書或一個觀點態度,預計從4月13日起至11月2日期間,每週三晚上七點到八點半在中央書局現場開講,同步直播上線。

跟隨領讀人進入文本 享受閱讀的悸動

上年度的週三讀書會,90 分鐘的演講總是讓講者欲罷不能超時演出,精彩的內容即便超時一小時,現場讀者仍捨不得離開。2022 全新系列五單元主題橫跨各種經緯,從歌劇到詩詞,西方到東方、文學到美學、五感體驗到心靈探索,但都離不開小說作為文本作為分享的載體,透過領讀人的視角與觀點,引導讀者打開閱讀的想像與框架,與自身生命經驗相互對應,深化文字能量獲得啟發。

第一單元 4/13-5/18 詹宏志以「間諜與人生」為題挑選 1910-1980 年代的間諜小說,用六堂課談間諜這個工作與人生情境的對照,以及小說家如何著迷於間諜小說的創作;第二單元 5/25-6/29 心靈工房創辦人王浩威「榮格心理學與六個創作的心靈」將透過榮格與創作者的心靈相遇,探討 19-21 世紀期間,東西方偉大創作者內在意識與創作風格;第三單元 7/6-8/10 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系曾成德教授以「當文學遇見建築」帶大家一起閱讀經典文學裡的建築故事,用六本經典文學作品與世界著名的建築師如庫哈斯、柯比意在符號中探索寓意,第四單元 8/17-9/21 期間知名古典樂評人焦元溥將用六本小說進行六場音樂考古與文本解析,與大家一起用音樂來讀小說;第五單元 9/28-11/2 期間抒情詩人楊澤「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六講中賞析各類型的詩人詞人,從古典詩到現代詩,在時間的斷點與定點,感受過來人時間的藝術(各單元主題詳見延伸說明)。

透過這一系列精采的講座內容,讓讀者近距離感受一個愛書人受書啟蒙的快樂,重溫經典故事豐反思自身的處境,在閱讀中思索人生。

3月23日講座報名預訂開跑,詹宏志新作簽名書、作家料理餐點回饋讀者

2022 全系列講座於 3/23(三) 晚上 21:00 在嘖嘖平臺全面開放售票,讀者可以透過嘖嘖平台預訂週三讀書會現場/線上門票以一單元六堂課為單位訂購(不分售),單一單元票價為 1,200~1,800 元不等。

為了鼓勵全台讀者將週三讀書會變成自己的閱讀日常,中央書局更為這次報名週三讀書會的讀者端上加碼好禮,只要選購 3 單元 18 堂課,即可獲得中央書局「文學裡的味道:作家料理餐點」一份(價值 390 元),;而一次選購全系列 30 堂課的讀者,將可獲得今年即將由新經典文化出版的詹宏志散文新作《舊日廚房》簽名版。(附暫定書封示意圖)。回饋加碼內容——

凡一次報名【線上直播課程 3 單元 18 堂課】,可獲得中央書局「文學裡的味道:作家料理餐點」一份(價值 390 元),可於 2022/12/31 前至中央書局品嚐當季的作家料理,用味蕾閱讀文學的滋味。

凡一次報名【線上直播課程 5 單元 30 堂課】或【現場參與 5 單元 30 堂課】之讀者,享回饋《舊日廚房》簽名書一本及「文學裡的味道:作家料理餐點」一份。

👉🏻 2022週三讀書會報名網址

開啟青年學子閱讀啟蒙之路

秉持著週三讀書會發起的初心—燃燒全島讀者對閱讀的熱情、擾動青年學子對閱讀的興趣,今年度將持續提供現場限量 10 名的免費名額予青年學子一起加入這場閱讀的盛宴。(報名請直接電洽台中中央書局 04-22259024 )

延伸說明

▲ 票種與票價說明表格

▲ 5 單元詳細時間與內容如下:

第 1 單元|詹宏志|間諜與人生-間諜小說六講
日期|4/13-5/18 每週三晚上 19:00-20:30

【主題簡介】

⽂/詹宏志

從間諜的工作眼光來看,世界上並沒有戰爭與和平的時期分野,敵對實體的對抗與破壞總是每一分鐘都在進行之中。而間諜,做為一個(隱藏的)身份,有時候是英雄,有時候是賣國賊,也有時候是混水摸魚的投機者;他有時候愛國而有明確信念,但也有很多時候有各種心理艱難與道德困境。小說家當然也看出了這個難得而有趣的題材,有些小說家創作出迷人的田園式行動英雄,但有的小說家挖得深刻,就看出這個間諜江湖有太多的人間悲喜劇,因此我們也有了許多精彩的間諜小說,讓我們看到令人回味不已的國族神話與人生情境…

【每週講題介紹】

4/13(三)第一講:間諜的田園與現實——間諜小說總論
4/20(三)第二講:《阿興登》(Ashenden,1928)/毛姆
4/27(三)第三講:《雙面狄米崔》(The Mask of Dimitrios,1939)/ 安卜勒
5/04(三)第四講:《俄羅斯情書》(From Russia With Love,1957)/佛萊明
5/11(三)第五講:《哈瓦那特派員》(Our Man In Havana,1958))/ 葛林
5/18(三)第六講:《冷戰諜魂》(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1963)/勒卡雷

第2單元|王浩威|榮格心理學與六個創作的心靈
日期|5/25-6/29 每週三晚上19:00-20:30

【主題簡介】

⽂/王浩威

如果說佛洛伊德是從人們感知的意識,來探討人們不知道的自己,也就是無意識;那麼榮格則是希望從人們自己不認識的無意識,思考如何探討無意識本身。他因此不像佛洛伊德那樣走進了自然科學的殿堂,而是留在人文科學裡,藉由考古學、人類學和神話等等,想要找出無意識可能的敍事方法。

作為一個藝文的愛好者,他的品味是保守的,還停留在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跟不上20世紀初如火如荼展開的現代主義;然而他激進的無意識態度,卻展開了一條與佛洛伊德不同的道路,自然也提供了我們欣賞文學的另外一種可能性。

【每週講題介紹】

5/25(三)第一講:赫曼·赫塞人生的危機
6/01(三)第二講:榮格遇見喬哀思
6/08(三)第三講:身為作家的榮格
6/15(三)第四講:費里尼與他的榮格分析師
6/22(三)第五講:榮格心理學如何讀文學?之一 ——卡夫卡《審判》
6/29(三)第六講:榮格心理學如何讀文學?之二 ——村上春樹

第3單元|曾成德|當文學遇見建築
日期|7/06-8/10 每週三晚上19:00-20:30#

【主題簡介】

⽂/曾成德

說來也許鮮為人知,不過《小王子》一書的作者聖·艾修伯理與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勒·柯比意 Le Corbusier 的確相識。或許這兩人情誼正如《風沙星辰 (Wind, Sand and Stars)》的說法,他們:「一起眺望同個方向」,一起仰望、一起眺望、一起相處、一起碰撞。

〈當文學遇到建築〉裡,我們將閱讀經典文學裡的建築故事。例如艾可的迷宮與知識,芝加哥博覽會的建築理想與懸疑推理,大汗忽必烈與馬可波羅對話裡看不見的城市,波赫士短篇裡關於創作與建築的想像,勒·柯比意與聖·艾修伯理的地球與人生之旅,以及,當代建築大家雷姆·庫哈斯的建築寓言。我們在六講裡探索聖·艾修伯理所說的「富藏秘密的花園」,思索文學裡的建築靈光。

【每週講題介紹】

7/06 (三)第一講:迷宮與知識的追尋 ——
《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1980)/ 安伯托·艾可
7/13 (三)第二講:大教堂、印刷術與時代的足跡 ——
《巴黎聖母院 (鐘樓怪人)》/( Notre-Dame de Paris,1835)/維克多·雨果
7/20 (三)第三講:想像與世界 ——
《看不見的城市》(Le città invisibili,1972)/伊塔羅·卡爾維諾
7/27(三) 第四講:想像與創作 ——
《波赫士全集/波赫士詩文集》/(OBRAS COMPLETAS)/波赫士
8/03(三) 第五講:當建築大師勒·柯比意遇見小王子聖·艾修伯理——
《風沙星辰》/(Wind, Sand and Stars,1939)/安東尼‧聖艾修伯理
8/10(三) 第六講:建築家雷姆·庫哈斯的建築寓言 ——
《譫狂紐約》/(Delirious New York,1978)/雷姆·庫哈斯

第4單元|焦元溥|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
日期|8/17-9/21 每週三晚上19:00-20:30

【主題簡介】

⽂/焦元溥

音樂與文學,從來不曾離開彼此,在小說世界也是如此。但作者為什麼要在小說裡引用音樂?樂曲,以及作者引用它們的方式,能否幫助我們更理解小說與小說家,告訴我們被忽略的時代背景與細節,甚至使我們得以拆解作者的寫作技法?藉由六本小說,我們將進行六場音樂考古與文本解析,看音樂如何成為小說場景,以及音樂作為概念,如何影響小說家的寫作,一併檢驗作者是否「引用正確」。歡迎大家聽音樂、讀小說,還能「用音樂讀小說」。

【每週講題介紹】

8/17(三)第一講:情境、對照與預告:音樂引用的不同層次——
《多利安·葛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90)/ 王爾德
8/24(三)第二講:巴黎、小說、歌劇院——
《基督山恩仇記》( Le Comte de Monte-Cristo,1844-16) 大仲馬
8/31(三)第三講:「以管窺天」:從歌劇場景看寫作技藝——
《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1856)/ 福樓拜
9/07(三)第四講:鋼琴、少女、貝多芬——
《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1908) / 福斯特
9/14(三)第五講:結構、故事、主題、動機:小說與作曲的異同——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1984)/ 昆德拉
9/21(三)第六講:明喻與暗喻、事物的核心——
《第一人稱單數》(First Person Singular,2020)/ 村上春樹

第5單元|楊澤|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
日期|9/28-11/2 每週三晚上19:00-20:30

【主題簡介】

⽂/楊澤

歐陽修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乍看下詩可以是滿紙風花雪月但詩並不來自風花雪月,詩來自生活,來自生活中的悲歡離合, 生老病死,底下六講的前提不是別的,正是生活、正是生活的磨練,歲月時間的淬煉才有詩史上這些傑出的詩人以「過來人」的面目出現,在眾人眼前。才有我們作為讀者和這些傑出的古典詩人詞人把手言歡晤對談詩談心的共同基礎。

【每週講題介紹】

09/28(三)第一講:痛點與斷點 爆點與定點 —— 李後主、陶淵明
10/05(三)第二講:去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 王維、李白
10/12(三)第三講:沉鬱的藝術 留得枯荷聽雨聲 —— 杜甫、李商隱
10/19(三)第四講:人生如戲 戲如夢 古詩十九首 —— 晏小山
10/26(三)第五講:回憶的藝術 層深思苦 吳夢窗 —— 周夢蝶
11/02(三)第六講:時間過去 與時間未來 —— 艾略特、瘂弦

在這六講中,我們將討論各種類型的詩人詞人,除了陶淵明、王維這類我名之為「智者型」的古典詩人,我們亦將標舉李後主、晏小山這類 「情人型」 的古典詞人,在這𥚃智者型和情人型自動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除了詩人詞人個別心性使然,詩詞本身的文類差異 (generic difference ) 更是一大因素,在這點上我們發現:詩詞不單體現不同時間感,也證成不同的時間的藝術,在詩與詞、智者與情人間,我們又找到晚期杜甫及李商隱作為重要 過渡人物,除了智者情人我們同時還有難以歸類的 「浪人型」詩人如李白,最後我們引進台灣詩人周夢蝶、瘂弦、西方詩人艾略特作為現代詩的嘗鼎一 也作為一個擴大眼界及思考的附錄。

延伸閱讀:

  1. 中央書局X中央社 週三讀書會 防疫線上說書計畫
  2. 詹宏志週三讀書會線上直播暨中央書局年度講座募資計畫
  3. 從臺中中央書局出發的全臺閱讀熱情,繼續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