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忘記約定、做事丟三落四:被忽視的成人ADHD
文/黃隆正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曾認識這樣的人:
❶ 急性子、講話快,甚至直白,也常常插嘴,打斷別人說話。
❷ 喜歡新奇刺激的事物,頗富創意,是個點子王,但常流於天馬行空,無法逐夢踏實。
❸ 生活作息不規律,也很難做時間計畫,或按照行事曆進行,常忘記約定的事。
❹ 理解力、反應力好像不差,但唸書效率不好,容易分心,花的時間比別人多,記到腦子裡的卻比較少。
❺ 意外是日常,做事容易丟三落四,房間跟環境總是一團亂,鑰匙、手機、錢包時常遺失或找不到。
通常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 ADHD)的成人都沒意識到自己有此病症,只是感覺生活缺乏組織、無法固定在同一個工作上、不能實踐約定等。對這些過動症的成人而言,每日例行的起床、穿衣、準時上班,以及在工作上有生產力等,都是很大的挑戰。
事實上,這些狀況讓他們覺得很困擾,也常感到挫折。家人、師長、朋友會覺得他們有小聰明,但就是不認真,常被冠上粗線條、EQ 不好;或是空有想法,卻無執行力,像無頭蒼蠅⋯⋯久而久之,他們也認為自己的個性就是這樣,既然無法改變,只好認命了。
但是,他們或許就是成人 ADHD 患者,只是從小一直被忽略,沒有就醫;或是小時候曾經被診斷出來,但長大後沒有持續治療。其實很多患者可能在國小高年級階段即出現低自尊、缺乏學習動機、社交障礙的狀況。而有些看似「因應成功」的隱形 ADHD 患者,因為欠缺更好的策略協助,只能每日控制自身的過動特質,以搏鬥求勝,長期自我摸索,反而導致焦慮、憂鬱症狀。
事實上,這些 ADHD 的「隱藏患者」不管是否有自覺,大多對自己的狀況感到無可奈何,一生都在混亂、迷糊中沉浮掙扎,甚至懷疑人生。他們一路走來的成長歷程,往往比一般的孩子辛苦;然而,不少在成人期才確診出 ADHD 的患者,都有一個共通的心聲:「如果早點知道我有 ADHD,也許人生就會不一樣了。」但同時,他們也如釋重負,因為終於找到人生的解答,可以重拾對生命的熱情,確立新的人生目標。
時至今日,ADHD 仍然是被很多人誤解的疾患。有不少父母以為自己的孩子不能專心、過於調皮,只是因為他們還是孩子,比較活潑罷了,而不相信是因為 ADHD。另一個常見的迷思是,過去大眾認為 ADHD 是兒童才有的疾病,長大後,症狀應該會自動改善或痊癒,但後來的研究卻推翻了這個觀念。
根據統計,兒童患有 ADHD 的比例在台灣約為七%,其中因為沒有適當的診斷及治療,導致症狀持續至青春期的比例約有八成,而有高達六成的患者症狀會持續到成年,且以「注意力不足」為主,其過動的表現比較不明顯,肢體的過動程度較少。加上成人生活的情境、面對的挑戰與兒童大不相同,症狀的表現方式也會有所差異,這個部分我會在後文分別詳細說明。
※ 本文摘自《我不是故意的!成人也有ADHD》,原篇名為〈容易被忽略的成人ADHD〉,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