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cottonbro,連結:Pexels

有些詩,乍讀之下會讓人忍不住質疑:「這也是詩?」

作者:孟樊、楊宗翰

隱匿

流暢的口語化與明朗的詩風格,曾一度是台灣新詩史各種典律的棄嬰。詩句繁複卻詩意稀薄之作,詩史上所在多有;不避散文化及善用白描手法,則常被貶為不夠「詩」,彷彿成了新詩國度的偷渡客。跨越期新詩史愈發展到後來,愈能破解上述迷障,尤其以二○○八年十月創刊的《衛生紙詩刊+》存在的八年間,以選刊詩作結果明示,詩應該要保衛生存、對抗現實,不拒大眾化及白話寫詩,著力翻轉過往新詩以晦澀與菁英是尚的弊病。主編鴻鴻提倡詩就像衛生紙——用過即可丟棄,吸引了許多認同者勤於投稿發表。他們從未成立什麼詩社或自稱哪種詩派,或可暫名為「衛生紙詩人」,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間,對更年輕的新詩創作者與讀者都造成了深遠影響。這群詩人中最拔尖的一位,是自二十世紀初便開始發表創作的隱匿。她著有詩集:《自由肉體》(二○○八)、《怎麼可能》(二○一一)、《冤獄》(二○一二)、《足夠的理由》(二○一五)、《永無止境的現在》(二○一八)與《0.018秒》(二○二一)。

前說隱匿是最拔尖的詩人,但或許因為曾困頓於生活,她在詩中總是以最低下的角度觀察世情,直透本質。〈詩與括約肌〉就寫起排泄的日常,逕將創作跟大便連結於一。道在屎尿,寫詩亦同,但要到篇末方知,路邊野貓才真正睥睨著世界:「不用力是不行的/太用力是不行的//沒天分是不行的/只有天分/也不行//心存僥倖是不行的/全心全意/也不行//如何能夠控制它?/如何能夠解放自己?//在那小小的/方寸之間//在那鋪滿了落葉的/小巷子裡//一隻野貓/輕輕鬆鬆//為這個乏味的世界/留下了一首詩」。
詩的流派、主義、師承、標準,她恐怕不太有興趣或機會去關心,卻也讓她完全沒有包袱,可以直接躍過台灣新詩過往的腐舊框架。例如詩人不想受詞藻優美或言必儒雅所拘,〈南無撿破爛菩薩〉就乾脆故作驚人語,並自加附註「請用台語大聲唸出,免驚拍雪」:

「壞銅、壞鐵拿來賣……」
「破胎、破輪、壞摩托車……拿來賣……」
「壞尪、壞某……拿來賣……」
「壞肚子、難睡、爛青春痘、臭腳丫、胯下癢……拿來賣……」
「面色青筍筍、全身軀虛累累、仙道道冷告告、整組壞了了……拿來賣……」

台語「免驚拍雪」意指不要不好意思,此詩確實在用字選辭上堪稱生猛,用台語朗讀以下幾句時最為明顯:「愛哭擱愛跟路、不識字兼沒衛生、不會生牽托厝頭邊、不會泅嫌懶葩太大球……拿來賣……」、「被您北您母您老師您頭家電到金拭拭的壞頭殼……拿來賣……」或許可能被質疑:「這也是詩?」其實以台語大聲念出便可發現詩意流貫全篇。從過往常見之撿破爛車及一路廣播的「XX拿來賣」,本來就在接受世人的殘缺物或所謂「垃圾」。後者終將被回收處理與再利用,所謂的撿破爛者不就正是物件之菩薩,提供其轉世契機?遇物如此,逢人更是,所以全詩最後寫道:「奧客、奧少年、不見笑、廢人、廢物、無路用的咖肖、詛咒給別人死、死死減了米……反正不管是瞎咪死人骨頭,攏總拿來賣啦……」,這些都是為世所棄之人,「通通拿來賣」意喻這位撿破爛者沒有分別心,對誰都願意伸出雙手接納與救濟,宛如菩薩之化身。隱匿能夠輕易突破詩的框架與標準——其實新詩最不該有「標準」,可惜日久漸成方便操作之習套——乃緣自於她對平凡事物總能投以新鮮眼光,對日常細節總有與眾不同看法。就像〈距離真的很重要〉所言:「如果學會和人保持距離/我們就能好好做人了//如果學會和文字保持距離/我們就能好好寫詩了//如果學會和鏡子、相機、電視機/美術館、百貨公司保持距離/我們就能變美了」。
隱匿詩作為讀者開啟了對世界的嶄新認識,畢竟生活太苦,生命太澀,生而為人又有太多無奈必須承受。雖然《冤獄》述及「儘管戴著手銬與腳鐐/詩是我找到的唯一一扇/通往自由的門」(〈我的詩〉)——可見唯有詩能領她「逃獄」,通往自由。但寫作是要付出代價的,同樣收入《冤獄》中的〈隻眼〉便說:「尤其是那個叫做隱匿的厲鬼/長期攀附在我的肩膀上/始終用她的長髮/遮住我的一隻眼//因此我從未見過/世界的另一邊」,詩人悟及自己的可能與局限,洞見與不見,並且仍在棄業避世與眷戀人間的矛盾裡苟活求存。原來隱匿曾是本世紀於淡水河邊開業、和一百多隻貓咪相伴共生的有河BOOK「書店臭臉老闆娘」。這間書店,最終因為女主人需要養病,在創設十一載後的二○一七年宣告歇業。隱匿曾替即將開幕的書店寫下:「我想我會甘心過這樣的日子/有一間書店,緊臨著河岸邊/我為祂,守候著時間/守候每個季節的水鳥/守候泥穴裡沉睡的蟹/我時時勤拂拭,偶爾也縱容/比如說,一隻牆腳上睏著的蜘蛛/一片遭晚霞燒紅的落葉」(〈甘心過這樣的日子〉)。豈料日常經營的反覆磨耗,終讓理想書店成為監牢般的存在:「我花了十一年的時間/終於將它打造成/一座監牢//現在我醒了/從那個藍色的夢中/帶回七彩的寶石/好用來裝飾我的/下一個監牢」(〈藍色的夢〉)。之後的書店歇業、貓群離散和手術治療,讓詩人好似在進行「艱難又漫長的告別」(〈回診〉)。淡水河邊一度「有河」,那是理想之地,亦是傷懷之所,於今隱匿決意以詩宣告〈離開河〉:

我在淡水河邊生活
已有十幾年的時間
我走過的每一段河岸
每一次輝煌的晚霞
都以詩的方式
改變了河的樣貌

朝前望去
前方已經沒有
看不見的風景

朝後望去
那些陳腐的詩句
有如淤泥
阻礙了河的前進

於是
我將離開
讓未知的一切
重新將我洗滌

我將哭泣
像個不願出生的嬰孩
我將歡笑
彷彿曾經快樂

我將死去
彷彿曾經活過
且完成了一道曲折
蜿蜒的河

已然寂滅的星光
仍在孕育著生命
我的河
儘管是你如此地
波光閃耀
我將離開

※ 本文摘自《台灣新詩史》,原篇名為〈十五、林婉瑜、楊佳嫻與隱匿〉,立即前往試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