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感來自殺人火腿,「香腸毒素」在醫美界紅透半邊天
文/馬克.福賽斯;譯/廖亭雲
香腸的拉丁文是 botulus,有兩個英文詞彙就是從這裡衍生而來。其一是平易近人的 botuliform,意思是形狀像香腸一樣,這個詞可能比你想像得還要實用喔;另一個衍生詞則是 botulism(肉毒)。
香腸好吃歸好吃,但最好不要細問裡面到底有什麼東西,好奇心會殺死貓,而會負責處理貓屍的是香腸業者。在十九世紀的美國,人們廣泛相信香腸通常是用狗肉製成的,所以開始稱呼香腸為熱狗,結果這種說法就沿用至今了。香腸充滿豬肉和危險,雖然未必致命,但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十九世紀初有個叫做賈斯汀納斯.柯納(Justinus Kerner)的德國人,他除了會用德國方言施瓦本語(Swabian)寫出沉悶的詩之外,閒暇之餘還會行醫。現在他的詩作已經遭到遺忘了,這也滿合乎常理的,不過他在醫學上的貢獻卻依然影響深遠。柯納發現有些病患是因為一種新型疾病而死,這種恐怖的怪病會漸漸麻痺人體的每一個部位,直到病人的心臟停止跳動而死亡。柯納得知那些死亡的病患全都有吃香腸裡的廉價肉,於是決定把這種病症叫做 botulism(肉毒),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香腸病」。柯納也正確推論出,品質不佳的香腸一定含有某種毒素,他命名為 botulinum toxin(肉毒毒素)。
1895 年,在比利時的一場葬禮上,守靈夜時上了一道火腿招待賓客,有三人在食用火腿之後倒下死亡。這對葬禮業者來說想必是好消息,同時這也表示剩下的肉品會立即被送往根特大學(University of Ghent)。1細菌學教授在顯微鏡下仔細研究殺人火腿,最後終於找到元兇:是一種恰巧長得像香腸的小小細菌,現在我們稱之為 Clostridium botulinum(肉毒桿菌)。
以上發現是一大進展,因為這表示柯納所謂的肉毒毒素可以人工製成。現在你可能會心想,怎麼會有人想要製造肉毒毒素,畢竟這可是一種毒啊。精確來說,一公克的肉毒毒素就會導致人幾乎當下立刻便麻痺死亡,不過有時候麻痺未必是壞事。舉例來說,當你受臉部抽搐所苦,醫生可以在患部注射一點點極低劑量的肉毒毒素,這時會出現輕微且暫時的麻痺,抽搐症狀就這樣治好了,真棒。
至少當初要製造肉毒毒素的原因是如此。不過沒多久,大家就發現如果讓人臉麻痺,似乎會看起來比較年輕一些些。當然,副作用是臉部會顯得非常奇怪,而且無法表現出任何情緒,但如果可以消除幾年歲月的痕跡,誰還在乎這些?
一時之間,香腸毒素成了當紅炸子雞!有錢人和名人都打肉毒打上癮了,好萊塢女星的職業生涯可以因此延長好幾年,老太太又可以重拾中年時期的外貌!注射柯納發現的香腸毒素就像整形手術,只不過沒那麼痛苦,也沒那麼持久,香腸毒素就這樣在好萊塢流行起來。
當然,現在沒有人會用「香腸毒素」這種說法了,聽起來實在是不太時尚,就連「肉毒毒素」的說法也不再有人使用,因為大家都知道毒素對人體有害。現在,肉毒毒素已經是時尚潮流,改名叫做 Botox(保妥適)。
註釋
1根特大學是比利時的最高學府之一,附屬的根特大學醫院也是比利時境內規模數一數二的大醫院。──編注
※ 本文摘自《詞源》,原篇名為〈臉上的香腸毒素〉,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