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懸絲診脈真有奇技?慈禧的太醫:貼身宮女是關鍵
文/光子
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剛繼位不久,長孫皇后卻遭遇難產,不僅孩子遲遲生不出來,還得了重病,無法起床。太醫們都束手無策。這可把唐太宗急壞了,該如何是好?
在此關鍵時刻,有個叫徐懋功的大臣給唐太宗出了個主意,他說五台山有個名醫叫孫思邈,醫術超群,對婦科也很精通,被很多人稱為「扁鵲再世」,可以請他來看一看。唐太宗聽完,連忙派人去請孫思邈。
孫思邈自然不敢不從,連夜隨人趕到了皇宮。到了皇后的寢宮後,孫思邈本想給皇后切脈,但在當時,身為平民的他根本不被允許接觸皇后的「鳳體」。可時間又緊急,必須儘快給皇后診脈,好做下一步的準備。這可怎麼辦?
孫思邈思考片刻,從口袋裡拿出一根絲線,掐成同樣長的三截,讓太監將線分別拴在皇后右手腕的三個指定位置上。眾人對他的做法將信將疑,太監為了測試孫思邈的醫術,把絲線拴在了花盆裡的冬青根和籠子裡的鸚鵡腿上,然後將線頭交給孫思邈,孫恩邈很快就識破了太監的伎倆。太監這才對孫思邈的診療手段心悅誠服,將絲線拴在了皇后的右手腕上。
孫思邈仔細切過脈後,對唐太宗說,皇后主要是胎位不正導致的難產,才引起了重病,只要喝一副藥就能好。唐太宗吩咐孫思邈趕緊開藥方。吃了孫思邈開的藥,長孫皇后果然很快就把孩子生了下來。
這件事在歷史上是真的發生過,還是民間杜撰,現在已很難考證。不過裡面提到的懸絲診脈,作為脈診中的奇技,卻在坊間多有流傳,到現在,也有一些人相信醫術特別高超的老中醫真的能利用懸絲診脈幫人療疾治病。
假「懸絲」,真「隔紗」
懸絲診脈真的存在嗎?我們來看看從過去的看病現場留下來的紀錄。
一位曾侍奉過慈禧太后的太監有過如下記述:
(慈禧)太后的太醫值班,住壽藥房⋯⋯如感不適,先告知李蓮英,李傳上差首領(太監),叫大夫請脈⋯⋯傳大夫時,藥房首領引兩位大夫至殿外,先通知御前首領,再由首領進殿報告:「大夫上來了。」回事和小太監先預備請脈的几案和脈枕、手帕。太后或在寢宮,或在外間坐定,小太監說:「帶大夫。」御前首領方可將大夫帶進殿內。大夫進殿先是跪安,太后將手伸出,放在脈枕上,媽媽、女子代蒙一塊綢布,兩位大夫跪在左右,各診脈一次。
從上面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出,太醫為慈禧太后診脈,並不是「懸絲」,慈禧太后會主動伸出手臂,放在脈枕上,再讓身邊侍奉的人代蒙一塊綢布。
而另一位曾經為慈禧太后充當外文翻譯的德齡女士曾目睹太醫為慈禧太后診病的場景,而據她記載,給慈禧太后蒙的不是綢布,而是極薄的紗綢:
在太后的左右兩邊各放一張小桌子,每張桌上都有一個軟墊。太后坐在御座上,兩條前臂擱在兩張小桌上⋯⋯女侍官幫太后把手腕露出來⋯⋯各蓋一條極薄的手帕⋯⋯兩位太醫左右各一,用指尖觸那蓋著手帕的手腕。
這麼看來,太醫給太后看病號脈,根本不是「懸絲診脈」,至多算是「隔紗診脈」,所以,古代所謂的懸絲診脈很可能只是說說而已。
「懸絲診脈」的真相
據說,皇宮中的后妃生病,總要由貼身的太監、宮女介紹病情給太醫,太醫也會詳細詢問關於后妃們的情況,諸如飲食、大小便、氣色、舌象、身體症狀等。為了獲得真實詳盡的情況,太醫有時要給太監一些金錢,以便換取更詳細的資訊。問得差不多了,太醫心裡也就有了底。到了真正「懸絲診脈」的時候,太醫們屏息靜氣,沉著切脈,好像真有那麼回事一樣。當年「京城四大名醫」之一的近代醫學家施今墨曾經承認,雖然他也懸過絲,但這只不過是一種沽名釣譽的形式罷了。
一位曾給慈禧太后看病的太醫披露,有一次他給慈禧太后看病,既看不到她的神色,又不敢問病情,「懸絲診脈」(其實是隔紗診脈)完以後,為了得到關於病情的準確資訊,他用重金賄賂了內侍和宮女,才想辦法開出了消食健脾方,治好了慈禧太后的消化不良。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古人對「男女之大防」看得很重,而皇宮中的后妃、公主本就身分尊貴,在這方面自然更嚴格,像前面關於慈禧太后的例子,腕部無論是蓋的綢布,還是一片細紗,都有男女之大防的意思在裡面。而之所以會變化成懸絲診脈在坊間流傳,多是民間喜好「奇聞」,對其進行了戲劇性的誇大,以此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懸絲診脈」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表演而已。
※本文摘自《認真的糟糕療法:中國篇》,原篇名為〈脈診絕技:懸絲診脈〉,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