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許文明和野蠻的分野,並不如我們所想那般涇渭分明──讀泰斯凱蘭二部曲
文/楊詠翔(博客來Okapi「鹹水傳書機」專欄、自由譯者)
二○二○年,新銳作家阿卡蒂‧馬婷(Arkady Martine)以出道作《名為帝國的記憶》(A Memory Called Empire)奪得科幻大獎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殊榮,並於隔年推出續集《名為和平的荒蕪》(A Desolation Called Peace)。二○二二年雨果獎將於九月揭曉,阿卡蒂‧馬婷再度以續集入圍決選名單,獨步文化也選在頒獎前夕推出二部曲中文版,究竟是什麼樣的作品,能夠一舉擄獲世界各地科幻迷的心呢?
故事背景設定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之下,一邊是疆域橫跨星際、文明高度發展、極度重視禮儀和文學作品的大帝國「泰斯凱蘭」(Teixicalaan),另一邊則是位在星際邊陲,凡事以生存考量,並戮力確保獨立地位的「萊賽爾」(Lsel,意為傾聽)太空站。
主角瑪熙特是太空站民,帝國通知前任大使發生意外,她獲派前往帝國繁華的都城「世界之鑽」(The Jewel of the World)調查真相。萊賽爾之所以始終能維持獨立,便是因為其獨特科技「憶象機器」,能將前人的記憶儲存,植入後人腦中,分門別類形成一條條「傳承鏈」(包括重要的礦業和飛行員等),使知識與經驗代代相傳,維持文明的存續。然而,前任大使已失聯多年,瑪熙特只能帶著十五年前的記憶啟程。
泰斯凱蘭文化則相當注重社會階級和繁文縟節,這點從取名方式便可略知一二,他們的姓名由兩個名詞組成,第一個部分為數字,第二個部分則是從植物、工具或無生命的物品而來,王公貴族還要加上如詩的稱號,例如皇帝勳衛,「芳蹤如刀鋒閃光使滿室生輝」的十九手斧。此外,帝國公民人人表情節制、言談皆引經據典,唯有熟習其文化者,才能理解對話中暗潮洶湧的言外之意。
初來乍到的瑪熙特,雖自恃對帝國文化已有一定程度瞭解,仍須仰賴聯絡官三海草從旁指點,沒想到兩人隨即發現前任大使神祕身亡,腦中的憶象此時更神秘斷線,使瑪熙特發現自己身陷險境、孤立無援。究竟她能否順利查出真相?而背後的陰謀又會對兩個文明的關係,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二部曲《名為和平的荒蕪》則是將舞台移至萊賽爾太空站附近的空域,帝國艦隊的艦橋上,瑪熙特和三海草再次攜手,這次要面對的除了熟悉的政治權謀與角力,還有無法溝通的嗜血外星異種,兩人能否成功化險為夷?她們的關係又將迎來什麼樣的發展?
《名為帝國的記憶》出版時,便有書評譽為「太空歌劇、政治驚悚、賽博龐克的完美結合」,可想而知,故事一定少不了峰迴路轉的刺激情節,除了前輩死亡的謎團,瑪熙特也捲入深似海的宮廷陰謀,篡位、叛亂、繼承危機、無所不在的政治角力,還有宮中的詩賦大賽與枕邊的花言巧語,甚至發現家鄉的太空站也有人圖謀不軌……。
本作精巧的世界觀建構,也讓故事情節更加立體,彷彿讀者就是瑪熙特腦中的憶象,陪她一起經歷驚心動魄的冒險,同時一窺泰斯凱蘭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其潛移默化,包括都城「世界之鑽」的地景和設計、帝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飲食、娛樂、風俗、行政制度等)、泰斯凱蘭的敘事傳統,特別是其對詩歌的熱愛,各種意象和隱喻的使用,不僅夾雜在字裡行間,緊要關頭也得靠詩歌力挽狂瀾。
政治驚悚方面,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泰斯凱蘭文化的曖昧不明上,節制的表情以及隱晦的譬喻,讓身為外來者的瑪熙特無不時時注意所有蛛絲馬跡,試圖從每場對話背後的暗潮洶湧,分辨對方究竟是敵是友,並搞清楚身為大使在謎團中心扮演的角色。
而這種「他者」的經驗,除了回饋到瑪熙特自身,讓她在疲勞轟炸的文化衝突中,開始省思自身的文化和價值,也貫穿了本作主要的人物關係,像是瑪熙特和腦中的前任大使,不斷爭執孰是孰非,該選擇哪個立場,為誰的利益行事。還有最重要的,瑪熙特和三海草的關係,即便兩人一同經歷各種凶險,早已發展出深厚情感,卻仍常因各種「文明」和「野蠻」的差異發生衝突,甚至傷了對方也不自知。
作者在每章開頭安排的引文,包括書籍、報章雜誌、新聞報導、文學作品、通訊等,也暗藏玄機,乍看只是擷取兩個文明針對同一主題或事物的不同觀點,但隨著讀者跟隨瑪熙特的腳步,慢慢熟習帝國文化(或說遭到帝國文化滲透),便會瞭解其中的內容,其實是以相當幽微曲折的方式,指涉相關的故事情節,可說別有一番閱讀趣味。
賽博龐克的設定,也在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像是都城先進的人工智慧系統,唯有配戴「雲鉤」(cloudhook)的泰斯凱蘭公民,才能和其連線,受其接納,還有神祕莫測的帝國警察「太陽警隊」,彷彿都城自身便是一個生生不息、瞬息萬變的有機體。而萊賽爾居民的憶象機器,不也是在探討賽博龐克的核心命題「存在」?和憶象融合的過程中,瑪熙特不斷質疑自我的存在,一方面試圖在生理和心理上劃出界線,一方面又想達成完美的融合,作者以經典的賽博龐克筆法,從各個層面描繪瑪熙特的矛盾和掙扎,堪稱一絕。
二部曲進一步探討了集體意識的議題,像是透過科技將士兵的感官和心智融合,雖使作戰更有效率,同袍傷亡帶來的情緒反應卻也更加激烈。而溝通的形式也從來不只一種,或許只是人類囿於所限無法理解,面對這樣的方式,「人類」自身的內涵是否也會受到挑戰,進而遭到撼動,乃至更新呢?種種議題都相當值得讀者深思。
作者阿卡蒂‧馬婷本名安娜林登‧韋勒(AnnaLinden Weller),擁有歷史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拜占庭帝國史,以筆名寫作科幻小說,是為區隔學術研究和個人創作。本作描寫的泰斯凱蘭帝國,靈感便是來自幅員廣大、兼容並蓄的拜占庭帝國,而她目前擔任城市設計師,也讓都城的細節更加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她同時也是在創作過程中,認識了現今的妻子、同為作家的薇薇安‧蕭(Vivian Shaw)。
英文中有個說法叫作「Better the devil you know」,按照字面或許姑且可以譯為「最好和熟悉的魔鬼打交道」,就像弱小的萊賽爾太空站,為了維持獨立而與強大的泰斯凱蘭帝國明爭暗鬥,同時還必須提防暗處惘惘的威脅。然而,其他的「魔鬼」,真的是無法「理解」的嗎?「理解/無法理解」的界限何在?「他者」的定義又是什麼?如同暴力襲捲之下,生命都同樣會受苦,而理解他者的方式永遠都超乎我們想像的寬廣,也許最終,文明和野蠻的分野,其實並不如我們所想那般涇渭分明。
泰斯凱蘭二部曲篇幅將近五十萬字,如此精簡的導讀當然無法囊括所有細節和奧妙,帝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並非寥寥幾筆就可帶過,就留待讀者翻開書頁,自行體驗,也請期待書中不少香豔刺激、令人臉紅心跳的情節!
本文介紹:
《泰斯凱蘭二部曲:《名為帝國的記憶》+《名為和平的荒蕪》》。本書作者/阿卡蒂.馬婷;譯者/葉旻臻;出版社/獨步文化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