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Abdul Rahman

莊子的自由之路──心能自主、身能鬆柔、情能自在,生得自由

文/蔡璧名

莊子說要看清姑射山系的全貌,只要跟隨在有腳的人身後,前往這七座絕美之域,輕鬆就能遍覽山丘由起而伏的清麗稜線。

於是,有腳的我追隨莊子,姑射山友追隨我。我們就一起,用緣督以為經的胴體、虛實分明的步伐,逍遙悠遊於其間。第一梯既往,第二梯復來。如此輕靈地走過一個又一個的可愛山丘。

山丘緩緩,七年悄然。在七回經冬歷春裡,有幸與君緣遇同行。在第三梯次的遊山活動即將開展前,想與你,再次回望──這七年來,教人留連忘返的姑射山。

心鄉路穩宜頻到。留連,許因在此,找到心的家園。

忘返。永恆的心神魂魄,就此安住了。

***

我在〈德充符〉山區最高的山稜線遠眺、仰望,不知是霧太重,還是心未空明,多時,仍未見得,何處〈大宗師〉?

***

什麼樣的約定,叫做永恆

當我們不再一味追逐《莊子・養生主》所揭露的,教人可能因不知適可而止的追求而疲累致死的知識類型,而覺知該讓知識的服務對象返躬自身──原來如何保養心身,安好活完此生(「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才是知識之海饒富滋味、可堪追尋的究極(「知之盛」、「至知」)。

更且說這樣的「真知」,只有面對一切順逆之境都無絲毫忤逆之心、能泰然處之,並且氣息已然深達腳踵與大地相通的「真人」,才能真正覺知。

〈真卓恆物〉讓我們明白:滾滾紅塵中沒有你要定的人事物,只有你要定的心靈與心情。你知道就算失去一切,心神靈魂也永遠不會失去。

〈死生一體〉帶著你我感受《莊子》的生命情調,倘如莊子所言這鏡中之我,其實是永恆的心神靈魂於死生流轉間暫時借住的形軀──當我活著,面對此世的我,是我;當我死去,失去此世之身的我,仍然是我。這麼一來,很難說是先有生命才有死亡,還是其實是死亡開啟了下一段的新生。

人生可以選擇在無止的貧病苦痛中,不貧窮自己的心志、不病苦自己的心情不傷痛自己的心。反而不辜負大雨滂沱、連日不已的機緣,守護好生命中無人能剝奪你、干預你、阻止你──堅持用心守護,那唯一矢志保有、且永恆都能注意疼惜的空明靜好之心。

接連不斷的雨,等著凡人如你我;也等著已乘御風雨無數的,一代宗師。

***

終結人間刀光劍影,以心之式、以水之式

走過〈應帝王〉區的〈明王之治〉里,方知:冀求天下太平與生命太平,都需要從「心」治理、從「心」開始。心靈靜定之餘,體內之氣且能與天地清和之氣相通、合一,遨遊於不斷提升靈魂境界的廣闊無垠之域中。

〈應帝王〉區的里弄巷陌間,有一個〈神巫四見壺子〉的大型競技場。行腳至此,我們看到一場千載難逢的比試。

競技的背後,仍延續著之前走過〈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各山林、里巷,莊子一路帶領我們正視、自問的課題──什麼是最重要的知識?《莊子》之徒的必修課為何?何謂體道者(「真人」)?體道者會呈現怎樣的生命境界──能不能以《莊子》內七篇常言及的「心」與「氣」來說明?

在走訪姑射山的旅程中,我們多半靜默地體會山行所得,並將靜默中的美好,深植己心。不禁反思日常如此多話、多看、多聽、多累的必要。如果無言就能解語,如果眉目就能傳情。而即使說再多話,很多時候仍難以將心意傳達;且因學會聽話,才聽懂太多反倒傷透己心的話。

生活的背後是一種哲學,哲學的關照是一種生活。

真心希望能讓您以最輕鬆簡易的方式,潛遊於莊子深情記下,授予你我在亂世風雨中、艱難處境裡,依然能心身安適、情深不滯、愛而無傷的良方。

正是時候,讀莊子。

莊子,從心開始。

這是一趟愛養之旅。遊心、養身、學愛。

疫情烽火裡,莊子抵萬金。如何在喧囂塵世裡澹定心神,學會從傳世經典中複製幸福。不會因為世界停擺,你就停擺;不會因為環境惡劣,隨之惡劣。當人間烽火、瘟疫蔓延,世界傷亂、止步不前,更需專注於內在自我的自主、自在、真自由,朝暮成長、勇邁直前。遊心、學愛與愛養此身,在最艱難的處境中,心靈、身體、情愛的修為,仍持續前行

本文介紹:
正是時候讀莊子──完結篇》。本書作者/蔡璧名;出版社/天下雜誌出版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一部〕
  2. 莊子思想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