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轉動社區:艱難而美麗的歷史工程:林子晴與周益記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為貫徹「社造4.0」政策白皮書中「世代前進」——青年賦權、世代協力、共榮發展等訴求,於111年推動「社造地方亮點計畫—青年社造焦點人物故事地圖」,盤點北區九縣市青年社造人才,透過深度訪談、田野調查,整理研究青年焦點人物參與社區行動產生的內部及外部轉變,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展示亮點案例,提供各區域社造成員共學之素材。其中,「社造青世代:故事,轉動社區」為北台十組青年社造焦點人物故事,具有溫度的故事報導,呈現青年社造的心路歷程,和他們充滿韌度的生命故事。
「在十個青年精采的故事中,也許有你仿若熟悉、似曾相似的人生歷程,或堅毅不撓、意志堅定的社造者身影,也或許有和你同樣思想共鳴、面對相似挑戰與困境的解決過程。不盡然故事都是完美的片段和結局,就如同每一個認真面對自己的人生般,有淚水、有汗水,有艱難,但也有令人欣慰、值得分享的喝采。」——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館長 葉于正
文/張琬琳
夠重,才不會被風吹走
新竹的風很大,但這裡的歷史很重,文化承載也很重,因此房子也要夠重,才不會被風吹走。
「周益記」老宅,一座位於新竹市舊城內的古蹟,目前修復工程仍是進行式。屋主周友達懷念年少時在此生活的一景一物,他堅毅而執著,畢竟心力留下老宅的一切,用自籌自建的方式,透過古蹟修復的過程,開辦系列「古蹟學校」,讓老宅化身為新竹百年歷史的見證,啟發人們對文化遺產的珍惜,以及傳統技藝的重視。
林子晴則是古蹟修復運動的幕後青年推手之一,正與各地青年夥伴們,在舊城的街道巷弄間,串聯進行一場場文化記憶保存的「微」運動,寧願不隨建商都更開發的時勢利益,周益記老宅的修復,正號召起一群不流於時代、珍視古蹟保存的「周益記——們」,拚力留下舊的,努力創造新的。
保留老屋,見證家族

2011年,位在北門街的「周益記」老宅擁有者周友達,向新竹市政府文化局申請指定自家為市定古蹟,屋主並自掏腰包,決定自立修復,這是極為罕見的例子,也是新竹市文化資產自訂、自修、自營運的首例。如今歷經十年的規畫討論,古蹟正在進行修復過程中,屋主透過系列的活動、古蹟學校、講座課程、以及和地方傳統文化串連發表的展演,「讓周益成為新竹人交流的客廳」。
周益記古蹟複合不同年代的風格,是一代傳承一代的見證,有有閩式建築,也有日式風格,更有南洋的彩色磁磚及西式風格,位於二樓的神明廳兩側,還有罕見六角窗採光罩,未來周益記沒有一定要修復回到哪個年代,它是清代的房子,也歷經日治時代,也進口洋式的建材物件,也購買過現代化的抽水馬桶、電視等現代化家電。老房子對周友達而言,是最美好的記憶。他幼時常和祖母來到後院的庭園,月光溫暖的灑落在廣場上,祖母帶著年幼的周友達,坐在院子裡賞曇花,那花很香,那景致也很美。於是,對周友達而言,老宅無論以什麼年代的樣式呈現,都是最美的存在。
從古宅,連結到周邊的歷史
2016年,林子晴到新竹辛志平故居任職,擔任導覽員的職務。她對古蹟認真探索、熱誠分享的態度,讓周友達與當時經營團隊的主管李明俐,將她挖角至周益記,一起為各項活動與議題的推展攜手努力。
2017年,周益記選擇將「私宅的周益記」,推向「老城區的周益記」,透過文化記憶的探源、在老城區的空間的共學與互動,把古蹟和老街,重新串連起來。接下任務的林子晴,展開了一場場活動。林子晴在每一場活動中,不斷思考周益記與周邊的歷史,以及與地方的傳統習俗、工藝、物產,有什麼樣的關聯?從這樣一棟古蹟輻射開來,周益記除了說自己的故事,對於整個街區、新竹市、台灣乃至於整個大時代的意義,會是什麼?她思考的結果,啟動了周益記的「塹城生活歷史現場」計畫,擴大與地方團體、創作者、商家及企業的合作,以主題來盤點新竹市舊城區內的歷史據點,接著加以串連、嘗試用不同方式,帶著民眾進入現有的城市空間紋理中,在歷史現場學習,也同時讓歷史回到現場。
記憶,會帶著你尋找回你自己。就如同屋主周友達所說,「小時候的我,在等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