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不擅長拒絕他人,生活中越可能習慣使用「被動攻擊」
文/楊思遠
是否遇見過這種類型的人:每當面對自己不滿意的人或事,習慣以各種隱蔽間接的方式──例如沉默、暗示等等宣洩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
和他們相處,有時甚至嚴重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如果身邊正好有這樣的人,那麼很可能就是遇見了「被動攻擊者」。
唐小靜因為人際關係方面的困擾,走進了我的諮詢室。按照她自己的表述,她在公司裡屬於十足的「老好人」:像是公司有個很不喜歡的同事,經常找她吃飯或逛街,儘管內心不想去,但每次還是會答應對方。其他同事就更不用說,無論誰找她幫忙,她都會幫。
我問她:「妳幫別人的時候開心嗎?」
她沉默了一會兒,回答了四個字:「假裝開心。」
隨著諮詢的深入,我了解到她在生活中顯然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演技高超的演員。
但只要是表演,就一定會有破綻。她那些「不開心」還是透過其他形式表現了出來:例如在和那位不喜歡的同事逛街時,她偶爾會以開玩笑的口吻,嘲諷對方眼光差、沒品味;在幫其他同事的時候,也常常故意表現得有些粗心。
雖然沒有直接展現自己的不滿,但她還是以一種非常消極隱蔽的方式,把內心的負面情緒表達了出來。這種表達負面情緒的方式,就叫做「被動攻擊」。
一個不懂拒絕的人,註定要承擔違背自己意願的痛苦。她人際困擾的根源,便在於不懂拒絕。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苦心經營著自己「老好人」的設定,但內心被隱藏起來的負面情緒還是會不可避免地冒出來。
負面情緒被壓抑得越深,反抗起來越激烈。唐小靜的內心深處,其實有著強烈「做自己」的渴望。當無法明確說「不」的時候,她只好選擇用「被動攻擊」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拒絕,其潛臺詞便是:「你讓我難受,我也不會讓你好過!」
「被動攻擊」的危害在於不僅會破壞人際關係,更是一種對自我的懲罰。因為自己的負面情緒無法被直接正常地釋放出來,「被動攻擊者」們會長時間處於一種消極的狀態,嚴重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
常常識別他人的「被動攻擊」不難,難的是檢視自身。
那麼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陷入了「被動攻擊」的人際互動模式呢?
可以仔細回想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這樣的行為習慣:當對別人心生不滿時,不會直接指出來,而是表現出一種悶悶不樂的情緒;對某人有意見,會主動疏遠對方,而不說明原因;對待工作,有時會故意拖延、懈怠、不配合,只為「懲罰」某人;常常用各種誇張的動作而非語言表達自己的否定意見,比如關門故意特別大聲……
如果有以上類似的狀況,那麼你在生活中同樣習慣使用「被動攻擊」。
發現自己存有「被動攻擊」,我們就該學習如何擺脫這種不良的互動模式。
首先,提高感知自己情緒的能力。「被動攻擊」的發生,往往源於我們對自身情緒的忽視──不僅是對情緒本身的忽視,也包括對情緒來源的忽視。只有看見自己的情緒,看見情緒發生的過程,才能看見自己「被動攻擊」背後的需求,從而激發自我改變的動機。
其次,將自己的感受語言化。一個人之所以開啟「被動攻擊」模式,一定是因為內心的某種消極感受被引發了。當我們能夠將這些感受平和地說出來,就更容易被對方理解和接受。大量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際溝通中能夠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對促進彼此關係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最後,針對唐小靜這類人,只需做到一點,就能從根源上擺脫「被動攻擊」,那便是培養拒絕他人的能力。長久以來,因為不懂拒絕,他們早已習慣違心地迎合周圍的一切,導致內心週期性地累積大量的負面情緒。接著這些負面情緒又被以「被動攻擊」的方式,一次次報復性地表達了出來……
只有學會拒絕他人,建立起自己的邊界意識,才能真正走出「被動攻擊」的惡性循環。
※ 本文摘自《假裝自己很外向,你在迎合什麼?》,原篇名為〈習慣說「好吧」的人,不一定是真的好〉,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