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經常在開會或討論的場合,聽到閱讀空氣這個詞
文/文子文雄;譯/林詠純
日文有個詞叫「閱讀空氣」,指的是觀察現場氛圍,謹慎地發言及行動。
空氣原本是用來吸的,不是用來讀的。但曾幾何時,人們卻從呼吸空氣變成閱讀空氣,這樣的改變讓人驚訝不已。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即使我拚命搜尋記憶,仍然摸不著頭緒。
從前只有呼吸空氣這個選項。自從進入連空氣也需要閱讀的時代,像我這種不擅長讀書的人,就一直活得很艱難。
如果沒記錯,在我小時候,也就是綻放無限光明的一九八○年代,從來沒聽過有人要求別人閱讀空氣。或許因為我當時只是個小孩,不會遇到這種狀況。總之,當時空氣還只是一種用來吸吐的物質。
或者,也可能是因為我的家人與朋友都懂得自行閱讀空氣,讓我免於需要這麼做的狀況。畢竟我曾經是個討厭鬼,又喜歡挖苦別人。「挖苦與諷刺的化身,竟然人模人樣地穿著衣服呢!」我在父母這樣的稱讚中長大。就算朋友要求我閱讀空氣,我應該也只會一臉天真地回答:「讀空氣?空氣是用來吸的吧?你說要讀空氣,難道上面寫了什麼嗎?不然你先讀完眼前的空氣,再告訴我上面寫的內容,讓我參考一下。快讀啊!怎麼不讀呢?」真是個讓人想抓起來痛打一頓的討厭屁孩對吧?
所以閱讀空氣的行為,可能就是在我這個麻煩屁孩遭到朋友疏遠排擠時開始普及。一想到自己連被別人嘲笑「那傢伙直到現在都還以為空氣是用來吸的呢」都不知道,傻呼呼地獨自吸吐著寂寞的空氣,就很不甘心。
閱讀空氣意謂著更重視維持既有秩序
閱讀空氣這項行為入侵我的生活至今,已經過了二十多年。第一次被要求讀一下空氣時,我感到非常困惑。「讀空氣?我沒聽錯吧?」這是我的第一印象。後來理解意思與用法後,不禁覺得這句話還真好用。
意思相近的詞彙應該是「察言觀色」吧?但是察言觀色帶有聰明靈巧的語感,也就是若無其事感受現場氣氛,避免對方感到異樣,而閱讀空氣卻像是在大肆宣揚:「來吧!快把積極觀察氣氛的態度展現出來!」
換句話說,閱讀空氣除了觀察氣氛之外,還必須大張旗鼓地宣傳這個行為,拉攏其他夥伴,創造更龐大的勢力,藉此對麻煩的少數意見施加「聰明人就該知道怎麼做」的壓力,讓事情圓滿收場。但就我來看,這種要求對方揣摩自己的心思,卻包裝成尊重對方主體性的做法,實在太刻意。
我經常在開會或討論等存在著三方以上的關係的場合,聽到閱讀空氣這個詞。舉例來說,當會議接近結束的時間,輕鬆的氣氛開始在會議室內擴散開來,所有人腦中都在盤算:「終於結束了!」「好想去廁所。」「午餐吃什麼好呢?」這時,突然有人一本正經地提出反駁或其他方案,導致會議大幅超過預定結束的時間,事後一定會被抱怨不懂得閱讀空氣。
或者在會議即將決定方針或是得出結論的時間點,大家開始覺得:「太好了!總算解決麻煩的問題了!」或是問題尚未解決,但與會者們都覺得:「趕快結束吧,畢竟我也不想負責啊。」打算逃避責任的時候,突然有人表示:「會議停在這個不上不下的地方,沒辦法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吧?」並把結論推翻,這個人在事後也一定會被檢討不懂得閱讀空氣。
一般而言,開會時討論越熱烈越好,問題能解決最好。但在這些例子當中,「熱烈討論」與「明確的結論」卻非常不受歡迎。換句話說,閱讀空氣是一種「比起做出有意義的結論,更重視維持團體秩序」的想法。日本社會向來缺乏個體的觀念,或許可說是培養這種歪風的最理想環境。
最近這股風潮越演越烈,甚至演變成「讀吧讀吧讀空氣大合唱」。但大家不覺得有點不對勁嗎?確實,維持當下的和平有益於身心健康,但如果閱讀空氣的目的是為了配合周遭氣氛而刻意不發表意見,這不就像是自發性強迫自己閉嘴嗎?如果只顧著閱讀空氣,將會抹滅自己的存在,必須好好斟酌閱讀時機。
濫用閱讀空氣的公司高層
當然,閱讀空氣在某種程度上是必要的,因為這可能成為讓別人接受自己意見與想法的有效手段。譬如在開會的時候,經常遇到這種情況:雖然彼此意見有點相左,但既然大方向相同,就姑且先贊成。此時最好先配合大多數人的意見,等大方向確定後,再主張自己的想法。這麼做比較保險,至少遠遠好過把焦點擺在瑣碎差異,甚至放狠話:「雖然對各位來說這樣的差異微不足道,對我來說卻跟牛肉與豬肉一樣天差地遠。」導致最後遭到排擠,寶貴的意見就此斷送在無言的黑暗中。
另一方面,有些壞人會濫用閱讀空氣的機制,也就是所謂的揣測上意。我曾因為過度閱讀空氣而嘗到苦果。我以前的主管會逼迫部下閱讀空氣,這樣他們就能做壞事又不弄髒手,因為把手弄髒的是我們這些部下。
誰都不想被討厭,這畢竟不好受。但在工作上,有時會遇到必須被討厭甚至被憎恨的狀況。只要對部下打出難看的考績,無論再怎麼細心考慮對方的心情,告訴他「這麼嚴格是為你好」,都會成為部下無法原諒的對象。只不過是工作而已,不想被怨恨、被討厭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正因為是工作,有時也必須勇於被討厭。
有些壞人會讓別人扮黑臉。舉例來說,如果不當機立斷裁員,公司就會倒閉。但是高層基於不想被討厭的心態,還想保有安心走夜路的生活;還想在看到家扶基金會的公益廣告時流下善人的眼淚;想要維持和平日常,於是即便做出裁員的決定,卻讓我們這些部下代勞,把我們推上傳達裁員旨意的第一線。在我們看來,這些公司高層根本是脆弱的草莓族,極度害怕被厭惡,卻因為不想被貼上這樣的標籤而濫用閱讀空氣的機制。
高層試圖讓我們讀懂空氣,率先開口:「公司決定裁員了。」
「真是太糟了。」
「真的很糟。接下來必須精查整間公司,選定裁員的對象。」
「這麼重要的任務會交給誰呢?」
他們說出了一個名字,但這個人在公司裡也是出了名的容易崩潰。接著,他們會抬頭望向虛空幾秒後,把視線移到我身上,自言自語似地說:「他應該撐不住吧?如果發生什麼事我們也承擔不起,他的孩子才剛上幼稚園呢……」彷彿就像在催促我:「喂喂,趕快讀一下空氣啊。」
我承受不了良心苛責,自告奮勇地扛起了通知裁員的重責大任。我閱讀了空氣,結果卻犯下大錯:我遭到被裁員的人威脅,他說死都不會放過我;高層看到裁員進度落後,也不合理地斥責我:「進度怎麼這麼慢!你該不會害怕被部下討厭吧?」當時,如果能對空氣視而不見就好了。後悔、壓力、以及未顯示號碼的恐嚇電話,至今依然折磨著我。
空氣是用來吸的
讀到這裡,我想大家都已經知道閱讀空氣絕非讓一切順利運行的特效藥。我深深覺得空氣應該是用來吸的。也就是說,我們不該「解讀」現場的氣氛,而是要像把現場氣氛吸入體內似地,直率吐出結論──這是先發制人的「呼吸」。舉例來說,當會議陷入僵局,沒能找出任何解決方案,現場卻已經洋溢著懶散氣氛時,就大膽吐出:「雖然大家都不想承擔責任,希望會議就此告一段落,但如果這時候不多堅持一下,之後還是必須再次開會,到時候狀況只會比現在更糟糕。」換作是剛才被迫轉達裁員消息的狀況,現在的我,就會直接說:「想把這項任務交給我的話,就好好說清楚。我知道你不想被討厭,但是請不要逃避自己的責任。」
就像這樣,把閱讀空氣變成呼吸後再吐出來,確實可以稍微遏止當今敷衍了事的壞習慣。但是,如果這時候還是被要求讀一下空氣,那就束手無策了,閱讀空氣在這個時代就是如此所向無敵。閱讀空氣的行為若發展到極致,甚至可能陷入膠著,宛如劍豪比試互相預測對方會如何出招,而會議就會在彼此閱讀空氣的過程中無聲無息結束。算了,最後要是連無謂的對話都不需要,似乎也不錯。
※ 本文摘自《我最喜歡上班了》,原篇名為〈別再閱讀空氣了!〉,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