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現在中國的民族主義為何如此高漲?從《巨龍的胎動》中尋找答案

文/薛翰駿

現今中國人在政治、經濟、對外關係等各方面強烈地展現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使國際間充斥著一股反中的風潮。中國對外強烈地攻擊性可以從歷史方面探究,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脈絡便可知其一二。

現代中國的歷史問題

今日的情形源自於中國自19世紀鴉片戰爭後,列強對於中國的侵略作為,使中華民族長期受到外界的壓迫。

中共建政後,毛澤東與鄧小平作為中國20世紀最重要的兩位領導人,其作為深深影響20世紀中國的發展,造就現今中國得以在國際上大放異彩。以下便從毛、鄧兩人的政治作為來看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

毛澤東的政治鬥爭與群眾運動

中國共產黨為一革命性政黨,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於1949年建國。建政後的中共,在毛氏的思想下,認為中國會如此疲弱,源自於帝國主義、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壓迫。

信奉馬列主義的毛澤東,認為只有極左的社會主義,才能使中國真正的強大,因此在建政後,不斷地發動階級革命與群眾運動,試圖以人民的力量打倒國內的資產階級與外敵勢力,因此才有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與抗美援朝運動的推行。在毛氏思想中,認為唯有堅持社會主義與階級鬥爭,才能使中國人真正地強大,因此才在1950、60年代不斷地推動革命。

中共試圖解決歷史遺留的方式

天兒慧教授在書中引用毛澤東所寫的文章,可從中窺探毛氏的內心。毛澤東並非不願意釋放權力,相反地,他更希望得以將黨中央分權、使地方可以獲得更多權力,從史料中看到毛澤東將國家主席一職交付與劉少奇、對於地方政府下放更多權力等行為,便可知道他私心是希望中共可以走向烏托邦式的治國方式。

在毛所主導的大躍進失敗後,他為了解決內部所產生的壓力,在中共的會議上自我批評、退出執政第一線,使黨內對他的異音得以緩解。然而劉少奇、鄧小平與周恩來等人所採取修正主義的作為卻與毛澤東最根本的思想——極左社會主義相衝突。

毛氏認為有限度的資本主義化會使資產階級重新再中國死灰復燃,使得中國人與中國永遠無法從列強手中走出來,因此才有後期的文革,打倒走資派、重新建立毛澤東為首的無產階級專政。

文革的發動促成中國革命激情的再起

1966年,毛澤東以幕後的方式推動文革的發動,重新凝聚以年青人為首中國人的向心力,進一步使毛澤東被神化。

利慾薰心的毛也與他原先的核心理念越走越遠,最後成為「皇帝化」的獨裁者。毛澤東自始至終皆希望以社會主義使中國強大。他確實讓中國人得以重新凝聚,然而理想的社會主義與階級鬥爭使中國在建國後的20年間不僅無法讓中國成為超級大國,更使人民因捲入不斷地革命,身心俱疲。

後毛澤東時代的政治動盪

待毛澤東死後,華國鋒的失勢與鄧小平的掌權可說是對毛澤東思想的全面反動。鄧小平亦為民族主義的推動者,他的理想是使中國得以成為富強的國家,不再受外辱欺壓。

分析鄧氏的思想,中國富強的手段不一定要透過社會主義,由中共控制的資本主義才是使中國得以崛起的真正手段,因此才會有改革開放之舉。

原先劉少奇、陳雲等人的改革被毛氏視為走資派,相繼受到程度不一的批鬥;如今鄧氏上臺後,所推行的改革開放係連原先被稱為「走資派」陳雲等大佬皆反對,可見毛澤東稱鄧氏為「死不悔改的走資派」是有憑有據的批鬥。

鄧小平的國家與民族主義

對鄧小平來說,中國的富強遠比一切重要,社會主義可以放棄,但中共一黨領政是絕對不能被割捨的。

經濟起飛的根基在於政治的穩定,若不由中共把持政治,則會使國家再次陷入動盪。因此他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割捨胡耀邦、趙紫陽;派遣軍隊鎮壓學生。

為了大局著想,一切都可以犧牲。六四事件後,鄧小平也有「半皇帝化」的現象。為了使中共得以穩定政治,不得不將原先分權的領導再次凝聚在鄧氏的手中。

為了政治穩定,也使中共從原先革命性質的政黨,轉變為執政性質的政黨。儘管使政治得以由中共高度穩定控制,卻也使官僚化、貪汙腐敗的問題越發嚴重,並失去中共以往革命的激情。

結論

20世紀的中國,經歷兩位領導人的主政後,這條巨龍得以重新甦醒。毛澤東雖然在施政上一蹋糊塗,卻成功凝聚中國人的心;接手的鄧,利用民眾的熱情,配上改革開放的政策,使中國富裕。在民族主義與國家富強的論點來看,中共確實達成民國歷屆政府所辦不到的事;卻也因為追求民族的榮耀與國家的強大,為現在及未來的中國留下許多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