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80億人共同創造一個對人類更不友善的環境,卻美其名曰進步
文/道格拉斯.查德維克,譯/柯清心
大家不妨好好重新評估我們與自然的關係,並仔細思考我們現在為自己打造的居住環境的影響。我指的不僅限於對微生物和免疫系統的影響,靈長類的類人猿(great ape),於約400、500萬年前演化成原始人類(hominin),他們是人類的遠祖。
智人在35萬年前,從原始人類分出來,而一直到6000年前,我們的物種,有0%的人,居住在任何可稱作都市區的地方。即便遲至公元1800年,也只有 6%的人住在都市。到了二十世紀中葉,達到30%,之後不到70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此時此刻,有55%的人類占據城市區。
估計到了2050年,全球會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人口住在城市裡。對大多數已開發國家而言,這個數字已經達到75%左右了。許多國家,包括一些較不發達的城市,有十分之一到超過半數的總人口,聚集在單一的大城市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空氣、水、土壤污染,加上曝露於化學物質中、氣候變化,及其他與環境變遷相關的因素,每年奪去約1260萬人的性命,意即幾乎每四個人中,便有一人的死亡緣自上述原因。
空氣污染是人類面臨的最大環境健康風險,空污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主要肇因,而其中又以城市地區最嚴重。雖然新聞頭條,讓世人聚焦在全球的武裝衝突事件上,但我們卻忽略了一項事實,那就是每年光是死於空污的人數,就介於800到 900萬人之間了,那是戰爭(包括平民的死亡人數)、瘧疾、愛滋病和肺結核的死亡人數總合的三倍。
2001年的一項調查中,美國環保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發現美國人87%的時間都待在室內,另外平均花費6%的時間在汽車或其他封閉的運輸工具中。換言之,典型的美國人93%的在世時間,自願被囿限在各種人為的牢籠之中。
這並非指長期待在室內,一定會讓人變得較不快樂或不健康,但人類的身心,並不適合那樣的生活形態。美國80%的成人,體能活動未達最低公共衛生指示的標準。
也許單是飲食習慣不良,並不足以解釋為何每十個美國人中,就有超過四人符合肥胖的標準。而每五位美國成年人中,就有一名患有焦慮、憂鬱和其他精神失調問題,也不太可能僅是社會和經濟壓力造成的。(心理健康專家表示,如果包含未通報的病例數,這個百分比將大幅提高。)
美國人的預期壽長在經過幾十年的增加之後,已於近幾年降下來了,我們幾乎可以肯定,這不僅僅是運氣差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肥胖、藥物過量、酒精相關疾病和自殺等綜合因素變高之故。
唉呀,我明明發誓不再談可怕的統計數據,結果又嘰哩呱啦說了一堆,但我們此時處於人類歷史的一個階段,近80億人共同參與,大規模的轉變地球的性質,創造出一個對人類更不友善的環境,卻還美其名曰進步。我們愈是往這個方向深耕,就愈不利於人類及地球生靈。
既然現在我們有了新的認識,對於一個自稱為智人的物種來說——sapiens乃拉丁語的「明智」——最好開始選擇更明智的前行路徑。如果我們不再沾沾自喜,自認優於萬物,而能更切實地接納人類的本質,便很有希望找到更健康的改變方向。
若把這一切定位為道德問題——舊時環境好,現代環境惡劣;大自然高尚而愉悅,城市則擁擠而令人沮喪——不諦是貶抑可貴的科學發現。住在城市裡,能有許多刺激、生產力、創造性,和社交上的回報。而說真的,到戶外待幾天,除了惡劣的天氣、惱人的蟲子、詭譎的地形和疲憊之外,帶來的好處也許不多。
每當我們的遠祖離開營地或保護地,出門遠遊或覓食時,他們並不是走進大自然裡,因為以前處處荒野,他們從未離開過自然環境。他們也許一直在做森林浴或熱帶草原浴,但他們也必須提防咬人的蚊蟲、毒蛇、巨大兇猛的掠食者,以及比人類更迅捷強壯,有蹄有角的野生動物——更甭提不友善的鄰近幫眾或部落了。
長久以來事實證明,對原始人類生存和福祉具有價值的,並非戰鬥或逃跑的交感神經系統,或溫柔慢來的副交感神經系統,而是兩者的結合。這就是為何我們現代人,會具備這兩種歷經時間淬鍊過的特質,且要在此時面對挑戰,在現代環境中使用這些功能。我們過去的解決辦法,不是偏好某一種系統,現在也是一樣,應該把重點放在恢復兩者之間有益健康的平衡關係。
一個人能做什麼?彎俯、伸展、跳舞、騎自行車、划槳,攀爬、健行、跑步、慢跑、步行,或者只是遛達漫步……但一定要動,只要你還能動。醫學研究不斷指出,即便是少量的運動,也有益於降低肥胖、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和憂鬱症等,最常見的健康風險。
2019年,《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內科刊物的作者群表示,平均每天走4,400步(約兩英里多)的年長女性,比平均每日走2,700 步者,死亡風險低41%。死亡風險持續下降至7,500步,而這只是好好地散個步,加上正常日常活動的步數而已。
2016年,《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的論文提出12份對144萬名9至98歲,無癌症病史者的所做的研究報告結果,證實那些從事休閒體能活動最多的人,罹患七類癌症之一的風險能降低20%,而罹患其他六類癌症的風險則又降低了10%到20%。他們從事的是低強度運動,不是劇烈的田徑運動。
同樣重要的是,其他研究顯示,適度運動能提高認知能力,包括警覺性、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記憶力。海馬迴是大腦中,最重要的記憶形成區,年長者的海馬迴會開始萎縮,這是正常老化過程中的一環。然而,一組年長受測者,在每週上三次走步機,一次40分鐘後,萎縮狀況不僅停止,還逆轉了。一年結束時,參與者的海馬迴體積平均增長了2%。
所以,是的,要動,要動,一定要動。人類就是為此而設的,而且活動時請盡可能到戶外接觸大自然,我們亦是為此而設。森林浴(或盡量與更多綠色植物做接觸)的成果,在許多方面與運動的益處重疊,就像加倍了健康的益處。去做就對了。我們都希望能活得強壯、敏捷、健康和長壽。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辦法,比這更可靠。
除此之外,個人還能多做些什麼?不妨先從種一兩棵樹,或弄個小花園著手,即便只是種在窗台的花架裡。你可以進一步與地方政府合作,組織義工,打造一片或兩片小型的社區綠園。
接著支持郡級開放空間債券(open-space bonds),以補償為了維護土地的自然特質,而在自己的財產上設置保護地役權(conservation easements,譯注:以民間自己的力量,透過取得對特定土地之管理或監督的權限,直接進行該土地的生態環境或永續性維護)的農村土地地主。
或者去倡議保護近處的大片原始荒地,考慮支持在國際上致力保育自然棲地,阻止非法野生動物大規模貿易的組織。照顧自然,照顧自己,照顧好人類。就長久而言,這些都是同一件事,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
發起運動,抵制有害地區環境品質的粗暴新開發案,火速解救瀕危物種,為了拯救美好的地方與野生動物,這些都是值得努力的。然而這些只是緊急行動,根本敵不過時時刻刻,將更多自然環境和野生社區推向危難的人類世力量。好消息是,其他的現代力量正在集結,意圖建立一套改變上述模式的策略。
全面性的健康方案、替代性技術、全球性的訊息交換、社交媒體,以及對人權及動物權的日益關注,都能傳播對於全球環境正在迅速惡化的覺察,以及恢復平衡的重要。若能結合對自然本質的重新思考,以及大自然如何包容更廣義的自我——誰知道會如何?說不定現代文明和這個韌性十足的古老星球,能成為好友,繼續共生共榮。
本文摘自《人類是五分之四的灰熊:拯救我們的自然新觀點》,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