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敢會愛?預言表示──真正的 AI 將於二○二九年誕生!!
文/新井紀子;譯/賴庭筠、紀熙緒
AI 不是浪漫故事
AI不是浪漫故事,而是像微波爐般的技術。所有技術都有所謂的可能性與極限。觀察過去的「革命」即一目瞭然,AI也不例外。那麼,親手操作並體驗其可能性與極限就很重要。二○一一年左右開發華生的IBM技術團隊就是因為體驗過,才會認為AI不可能在二○二一年前考取日本的最高學府。
科學、技術是以數學的詞彙說明「感覺好像很複雜的事」,同時也是痛定思痛,記憶無法轉為話語的事物。重點是,後者比前者重要。
「物理學中的自然,是指經矯正後的自然,其實並不自然。使這不自然的產物回歸自然,才是學問的本質。此外,以物體運動的照片觀察運動,是學問的方法,等於以有限的『塊』來呈現無限的『線』。然而畫家會以不同的方法來呈現運動。我們學者習慣以有限的概念來思考,但那過於牽強,一定與本質有所出入。」
華生解決的仿真陳述問題與一般自動應答有何不同?一般自動應答與大學入學考試有何不同?大學入學考試問題與智能有何具決定性的差異?物體識別與圖像識別有何不同?除了準確率,目前的物體識別與理想的物體識別有何具決定性的差異?圖像識別與「看」哪裡像?又哪裡不像?若忽視兩者的差異,將無法建立數理模型;但若只在意兩者的差異,將永遠無法為新科學、新技術踏出第一步。另一方面,若缺乏釐清數理模型與現實之間差異的感受性與責任感,就有可能遺漏重大的風險。更進一步的說,有可能錯判社會的接受度,而投資賣不出去的商品或服務。對AI抱持過度期待,會使上述感性不夠敏銳。若無法冷靜持平地看待「像」與「不像」之處,優異的技術永遠無法誕生。
無法以邏輯、機率與統計處理的意義
現在「奇異點」一詞猶如時代寵兒,相信有不少人殷切期盼其來臨,一如一九六○年代全世界引頸翹望人類成功登陸月球表面的瞬間。於Google主導AI開發的未來學家雷蒙德.庫茲威爾,在維基百科日文版有「人工智慧研究的世界權威」之稱。他曾公開表示真正的AI將於二○二九年誕生,到了二○四五年,即使只是三萬元左右的電腦也比人類聰明。目前說不定有許多人相信他的說法,但我認為「奇異點」一詞頂多只能再流行兩年吧。
日本企業非常愛好學習,而我每年受邀於企業等地演講約五十次。兩年前幾乎每場演講都有人問:「奇異點會來臨嗎?」我非常驚訝,甚至覺得不安「日本企業這麼天真,未來會不會有問題?」然而最近半年,這個問題出現的頻率開始下降。相信製造產品、販售信譽的企業在此期間大量閱讀論文、收集資料、測試各種AI技術並分析錯誤,同時反覆自問自答:「是否要採用AI技術」,才會出現這樣的改變。
一如前文所述,Google、Facebook等藉由提供免費服務成長至今的企業有投資AI的明確理由。包括預防網路攻擊、分析以指數成長的使用者關係、因應誹謗與假新聞透過SNS服務散布、保護使用者隱私權與「被遺忘權」等。若要持續因應上述問題但不使用人力,並為滿足使用者而開發全新服務,就得提升AI技術。
提升AI技術需要資金。最好的方法是讓許多人──尤其是企業──付費使用他們運用的伺服器群組。基本上,他們目前是透過廣告等收入增加利潤。證據是新聞指出Google並不打算販售「Google車」。許多人認為Google為了規避產品責任,只想將自動駕駛車需要的圖像識別平台販售給各汽車公司。
還有一個動向值得矚目。Google一直免費公開各種AI技術,而TensorFlow(深度學習軟體庫)是具代表性的例子。前一章曾提及,YOLO也免費公開於網路上。到了二○一七年十月,IBM也決定免費提供華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由此可知所有AI先驅都認為,AI技術無法像微軟的作業系統,以套裝的方式大量販售。也就是說「製作次世代超級電腦以引爆奇異點,使日本再次成為世界經濟霸權」只不過是浪漫的幻想。只要電腦還是只以數學運作,我們就不可能見證奇異點來臨。我這麼說,或許有人會批評「沒有夢想」、「一點也不浪漫」,但不會發生的事就是不會發生。
數學家是浪漫主義者,總是平心靜氣地挑戰數百年來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對數學家來說,問題無法在有生之年解決也是理所當然。正因為如此,數學家不會倚賴其他人出資滿足自己的浪漫。畢竟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而牽連其他人蠻奇怪的。
日本有成堆需要解決、值得投資的問題。我無法理解在國家如此困難時,為何得去投資名為「奇異點」的夢想。
本書的「AI」是指AI技術,而「真正的AI」是指「擁有與人類相等的智慧」。再者,「奇異點」是指「『真正的AI』能自動自發地創造比自己更有智慧的AI」,而不只是意謂著「AI在某個領域的能力超越人類」。
我認為奇異點不會來臨,是因為現在的AI──或者應該說現在的數學──不可能創造「真正的AI」。AI再怎麼進化並搭載多麼優異的深度學習軟體,AI還是電腦。電腦是計算機,因此會做的事也只有計算,而計算就是將認知與現象轉換成算式。
也就是說,「真正的AI」要獲得與人類同等的智能,必須將大腦有意識或無意識認知的事物都轉換成可以計算的算式。然而目前可以轉換成算式的,只有能以邏輯、統計、機率處理的事物,但人類認知的事物遠遠不只這些。
根據腦科學之前的研究成果,大腦系統應該是某種電子迴路。照理來說,電子迴路有開關之分。電子迴路的基本原理或許與計算機相同,可以轉換成「0、1」的行列。我相信這也是人們期待「真正的AI」、「奇異點來臨」的原因之一。然而即使原理相同,有什麼方法能將人類認知的事物轉換成「0、1」的行列嗎?只要無法做到這一點,「真正的AI」就不會出現、「奇異點」就不會來臨。
不過,「奇異點」不會來臨不是很好嗎?這表示人類還有許多用途。
※ 本文摘自 《當AI機器人考上名校:人工智慧時代,未來不被淘汰的關鍵與勝出能力》,原篇名為〈奇異點不會來臨〉,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