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味帶我們回到遺忘的那些年
Photo Credit: Pixabay

氣味,帶我們回到遺忘的那些年

文/瑞秋.赫茲;譯/李曉筠

氣味真有辦法喚回已經遺忘的記憶嗎?

十九歲時安妮與幾位朋友參觀一所獸醫學院,閒逛到一間地板中央有大型排水孔的教室,雖然裡面空無一物,她卻發現自己在走進去的那一剎那馬上受到吸引。排水孔散發出一股混著動物血液、鋸木屑及清潔劑的氣味,讓塵封已久的往事湧現出來,記起六歲時曾聞到非常類似的混合氣味,那是在紐芬蘭村莊屠宰場的一次遊覽,當時她父親是那個夏季的訪視獸醫。安妮描述,「聞到那氣味,就像按下放映鍵一般,遺忘的電影於是在腦海上演。」告訴我這個故事時,安妮笑著憶起,那時朋友們以為她癲癇發作,因為「我一步也無法移動,只是目瞪口呆地直視前方,就像意外地被記憶攻陷一樣。」隨後,安妮加快敘述其餘的記憶片段:

記得六歲時,爸爸帶我一同造訪紐芬蘭北部聖安東尼村的豬隻屠宰場。由於爸爸身為訪視獸醫,是當地的顯要人士,所以村民為我們導覽所有場地,包括那間屠宰場。這份還原的記憶包含那刷白的牆面、灰色水泥地板、白色木柱、附有大水槽的靠牆檯子,還有濺上一些血漬的牆壁。

參觀完畢後我們拜訪當地全職獸醫的家,在他們的客廳裡閒坐。我彷彿還能看見那兒的光線,以及井然有序的佈置,天鵝絨製綠色大沙發,印花棉布椅子,胡桃木咖啡桌及側桌。非常典型的英式漁村風格。他們還招待我們飲茶,我記得檸檬雪藏蛋糕,玫瑰花蕾裝飾的瓷器,以及湯瑪斯夫人身穿細緻花紋洋裝。我想自己應該也穿著花紋洋裝,我最愛的就是草莓花紋洋裝(白底綴上紅色草莓),但這方面的記憶不勝枚舉,以致於不夠獨特,使我無法確定當時到底穿什麼衣服。

塵封的往事這樣異常逼真地湧現,令安妮驚奇不已,於是她馬上打電話給母親,求證回憶是否正確。讓安妮高興的是,母親確認那年夏天他們的確到紐芬蘭北部的屠宰場參觀過,之後也曾拜訪當地全職獸醫湯瑪斯醫師的家。至於其他細節,母親卻無法證實,因為她自己也忘了。安妮的三個姐妹也是如此。由於其他人的記憶不如她完整,因而無法加以證實或判斷記憶是否準確,安妮對此感到惋惜。但這絲毫不減損這份記憶讓她感覺特別生動的事實,而且是「一個讓我著迷多年,真正往日重現的體驗。」

這則小故事捕捉到普魯斯特現象的一個特殊面向,也就是氣味能夠回復失去的記憶。氣味真有辦法喚回已經遺忘的記憶嗎?如果沒有碰到「恰當的」氣味,這些記憶是否就此塵封,永無重拾之日?對此目前尚無任何研究直接探討,然而特殊性(distinctiveness)及干擾(interference)這兩種已經過充分研究的心理現象,或許能提供一些支持的論點。

特殊事物由於出現時間或型態的稀有性而脫穎而出,因此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某種特殊氣味可能一生當中僅接觸一次,或僅伴隨特定事件出現,因此與該事件形成永久的聯結;反之,和同樣事件有關的影像或言語線索,則較有可能因為重複接觸而失去特殊性及意義聯結。普魯斯特也注意到這個現象,他寫道:

見到小瑪德蓮蛋糕,我還想不起這件往事,等我嚐了味道,往事才浮上心頭;也許因為我常在點心盤上瞧見那種蛋糕,並沒有拿來嚐嚐,它們的影像早已脫離貢布雷(Combray)的時光,倒是與眼下的日子更為關係密切。1

同樣狀況也發生在表妹艾曼達身上。特定品牌洗碗精的特殊氣味,就是憶起奶奶的線索,因為沒有其他任何洗碗精具有相同氣味。相反地,見到各種洗碗精瓶身或聽到品牌名稱(包括奶奶用的那種),卻沒能喚起艾曼達對奶奶的記憶,因為一模一樣的感官刺激早已歷經多次。

另外,遇到相同氣味的機率相對較低,這件事實也支持氣味做為最可靠的記憶線索。就安妮的例子而言,混著動物血液、鋸木屑及清潔劑的奇特氣味,只在童年旅途中的屠宰場體驗過。同樣地,想必普魯斯特自從兒時在貢布雷度過的夏季後,再也沒有將小瑪德蓮蛋糕泡在菩提花茶裡,直到將近四十歲寫下他知名的回憶錄2。的確,當氣味越罕見,就越可能與過去的特殊事件形成聯結。試想,咖啡氣味有多常喚起刻骨銘心的回憶呢?

氣味線索除了比視覺或聽覺線索更少有機會接觸外,氣味形成的聯結也更難抹滅,更難與其他體驗重新形成聯結。換句話說,與某種氣味形成的第一聯結,會干擾之後任何聯結的建立,最熟悉的例子就是「後天習得的味覺嫌惡」。碰巧在吃了義大利辣味香腸披薩後生病,導致我很長一段時間都極度嫌惡它的氣味,儘管深知義大利辣味香腸不是罪魁禍首,卻很難改掉這個習慣。

拒絕被覆蓋的抵抗力,搭配高度特殊性,使某些氣味截然不同於其他記憶線索,忠實且直接地依附在特定事件上,成為開啟特殊記憶的那把獨一無二的鑰匙。雖然這項特徵是氣味「優於」其他記憶線索的可能原因,但氣味所喚起的記憶最出色的特徵,仍舊是情緒豐富性。我常想,對於塵封已久的往事,相較於特殊景象或聲音喚醒的記憶,氣味喚醒的記憶是否能激起更多情緒呢?我猜想是的。當氣味誘發回憶時,會引起前所未有的情緒波動,但這並非因為「遺忘已久」,而是嗅覺、情緒與記憶之間的獨特聯結,造就氣味喚起的記憶如此具特殊性。

NOTE

  1. 普魯斯特(M. Proust),《去斯萬那邊》(Swannʼs way, 1928,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頁65。
  2. 我假設普魯斯特撰寫這段知名的氣味記憶時約年近四十,據聞他於一九○九年著手寫作《追憶似水年華》,此文隸屬其第一卷《去斯萬那邊》於一九一二年出版,當時普魯斯特四十一歲。


※ 本文摘自 《嗅覺之謎:生物演化與免疫基因;社會學與文化史;品牌行銷到未來科技,探索氣味、記憶與情緒的嗅覺心理學。》,原篇名為〈第3章 光陰的氣味〉,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