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似乎習慣把理性和感性對立起來。例如說,若有人提出詳盡的計算數據,指出若我們把故宮文物全數賣掉,足以支援臺灣人民在可見未來的「無條件基本收入」,他可能會被指責「只用理性思考,缺乏感性」。又例如說,有些人在被指出其邏輯謬誤的時候,會自我辯護說「我這是比較感性的思考方式」。在這樣的理解下,理性和感性似…
我經常碰到業界的行銷企畫,做書都是套公式,問他某本書要怎樣做行銷,他就把所有能做的事情一項一項列出來,媒體、社群、通路、贈品、包裝、活動、抽獎、折扣、獨家、簽名、預購、推薦、腰帶、海報、轉載、專訪、徵文、講座、書友會——全部都做。 全部都做就等於全部都做不好,等因奉此毫無力量可言。 我特別覺得疑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