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 Kelly 跨海共讀會現場QA大彙整(Part 1)
2012年9月29日,一個預期會有颱風但最後無風無雨、風平浪靜的早晨,一個許多人都寧可窩在家中補眠的涼爽秋日,對Readmoo電子書店來說,卻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日子,事實上,這對許多台灣的讀者來說,這也是一個期待以久的早晨,因為這一天,我們見證了一個歷史:華文出版史上第一次利用Google+ Hangouts進行跨海視訊共讀會,2012年9月29日10:30,我們準時在台灣Google辦公室坐落的台北101大樓77樓,與科技趨勢大師、科技哲學家Kevin Kelly展開跨海視訊!
在1個小時又15分鐘的時間裡,KK細心地一一回答了所有讀者事前或當場的提問,還大方地展示了他進行視訊的房間陳設,雖然時間不長、距離很遠,但讀者們在這個小時,卻可以深刻感受到最真實的Kevin Kelly和關於他的點點滴滴:KK身後,原來是一幅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圖。上線前,為了不讓自己的臉提前穿幫,KK仔細地把攝影機轉向拍攝的其實是一座小小的樂高牆。KK擁有一座整齊豐富有如圖書館的藏書架。KK真的如同之前來台時所說的訂購了iPhone 5、原來KK隨身都帶著Fitbit記錄自己的身體狀況、原來KK也是個果粉、原來KK的中文其實不錯!!
這麼多這麼多的細節與恍然大悟,應該都會成為在場所有人最珍藏的回憶吧!雖然,活動已經結束,但網路的好處就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除了影片檔案在剪輯後也將於YouTube頻道上與大家見面外,Readmoo小編還特別幫大家整理出了當天提問的簡要大彙整,希望大家會喜歡囉!
PART 1 (依照提問順序)
與台灣大有淵源
Q:為何你選擇臺灣成為你旅行的第一站?
A:事實上,是因為在我高中時期有位交情相當好的台灣同學,當時我們一起研讀中文,後來他回到台灣唸東海大學。所以,我來台灣拜訪他。我從他那裡得知很多有關台灣、中國、亞洲的一些事情,讓當時的我,雖人在美國卻能透過與他的交流而擴充我的心靈版圖至亞洲,不過那已是1972年時的事情。
Q:你年輕時在亞洲的8年旅行,帶給你什麼樣的生命啟發?
A:在我很年輕約二十多歲時,我就接觸到許多跟亞洲相關的資訊、事務。我覺得從亞洲這個地區無論是人、土地、民情風俗,我看到一種信仰:明天會更好。那種相信「明天會更好」的信心,一種樂天知命、很樂觀正面的力量。也許,在這裡面不見得描繪得出來多具體的未來願景,但是,就是一種很正面、樂觀的力量可以啟動我內心深處,而這是我在我所身處的地方無法得到這樣的啟發。
Q:上次你在台灣演講時有提到將會訂購一支iPhone 5,請問你買了嗎?拿到手機了嗎?
A:在這之前,我從未擁有過智慧型手機,而我近日也真的訂了一台iPhone5,不過現在還未拿到。也許10月吧,應該會拿到我的第一支智慧型手機。
Q:那麼,你會轉變心意去使用Android系統嗎?
A:嗯,我想應該不會。在我年紀很輕時,我就已經是個超級蘋果迷(Apple fanboy),當時我和朋友借了一台早期的蘋果電腦二號(Apple II)來用,我使用蘋果電腦已經將近40年了,我的車子後面也貼了滿滿25張蘋果的貼紙。也許我應該給你們看看蘋果電腦發展的歷史,看看他們的產品如何演變,我家裡有關蘋果的東西都可以一一列出幫他們做個編年史了,而我的家人、小孩、老婆也都在使用蘋果的產品。
看好人體及健康偵測市場
Q:你目前有正在研究什麼樣的裝置(gadget)?
A:有個東西也許可以跟大家分享。(於是他從身後拿出一只小小像隨身碟的東西)這是Fitbit,這個小小的東西卻對我非常重要。我每天帶著Fitbit,它可以記錄、追蹤我的運動密集度、消耗多少卡路里、步行的公里數、血壓、心跳、計步器,甚至可以記錄我的睡眠時間,並且透過藍芽和智慧型手機連結。
我們可以稱Fitbit為智慧型體感記錄器,透過Fitbit所記錄下來的數據資料,讓專業人員可以得知我現在的身體狀態是否健康,甚至當你生病的時候,這些數據可以幫助醫生更快速的診斷與治療。
我認為像Fitbit這類的gadget非常強大(powerful),因為它收集各種與人體有關的數據、收集人類每天活動的行為,透過這些數據與行為模式去產生出新的商業模式,或者預測可能發生的事,也許有的時候,Fitbit比你還了解你自己,而我想這可能也是未來許多產品或服務可以發展的方向。
科技與藝術的碰撞
Q:我很好奇,你怎麼看待或定義20年、30年後所謂的藝術(Art)?
A:這真的是個很棒的問題。隨著科技的變動,其實我們所認定的所謂「藝術」已經有所改變。想想越來越發達的「虛擬科技」對人類互動的影響,以及人類對實體世界感知的影響,就可以想見我們對「自然」的定義也將隨之不同。
我很喜歡有句話說:「藝術是任何可以讓你自在放鬆的事物。」(Art is anything you can get away with)何謂「藝術」?藝術不是我們認為收藏在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這類博物館的作品才能被稱為藝術,藝術也不是藝術家的專利,它應該是更沒有界線,一種多元化樣貌下的產物。只要你能夠說服別人「這就是藝術」,那麼它就真的是藝術!
而某種層面,這也關係到我們怎麼支持各種形式的藝術,讓它可以具有經濟價值存活下來。也許它不一定是被收集進入博物館內,但是它是創輟者發揮自己心靈手藝的一種獨特表達的呈現。
就像我在Kickstarter平台上募資,希望有人可以支持《The Silver Cord》這部漫畫小說一樣。透過這些人真正願地的支持你,欣賞你的作品,認同你的理念,你就說服了這群人這就是藝術的精神。
延伸閱讀:
Kevin Kelly 跨海共讀會現場QA大彙整(Par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