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 Kelly 跨海共讀會現場QA大彙整(Part 2)

試讀連結

Kevin Kelly(KK)在今年年初抵台演講時,曾提到他正在等待iPhone 5問世,展開他的智慧型手機生活。這個訊息,讓我們在會前整理提問時,可以明顯感受到讀者們對KK「智慧生活」的高度興趣,雖然我們在提問一開始,就幫讀者們直接向KK提問,但仍有讀者對於他為何尚未開始使用,感到好奇。除此之外,到底KK是如何看待各項裝置的未來,也總成為當天提問的焦點,請看以下Kevin Kelly 跨海共讀會現場QA大彙整(Part 2):

對手機、電視未來的想像

Q:我個人對於你為何選擇iPhone 5這個問題仍然感到非常好奇,因此想再次問你,像你這樣一位對於科技有如此深厚觀察與見解的人,之前為何沒有使用智慧型手機?而開始想要擁有後,卻是選擇iPhone 5作為你個人第一支智慧型手機的理由?

A:對此,我沒有什麼理論架構,對我而言,這可能比較是與我實際生活有關。由於我非常喜歡旅行,我剛剛完成了一趟2000公里從加拿大騎到舊金山的自行車旅行,騎著腳踏車,隨身帶著我的Macbook Air上路。然而,我希望我可以用更輕、更簡便的方式去旅行,所以,我認為當我有了智慧型手機之後,也許我就不用再帶著Macbook Air,我只需要透過iPhone就可以完成90%Air能做的事情

我總希望能讓東西更少、更輕,我的理想是不帶任何東西,我的夢想是我甚至不用帶上我的手機,可以用你的手機轉換成我的手機,從身邊任何一個人的手上拿到手機,手機就能自動辨識我,用完之後,就可以交還回去。或是,任何一個房間都有一個裝置,我拿起來就會辨識出我,變成我的手機,用完之後就可放回去,我就可以不帶任何東西繼續上路。這是我的夢想。

Q:Google最近發佈了一項調查,電視不再主宰我們全部的注意力,隨著各種設備的出現,我們已進入「多螢幕」時代,人類也越來越喜愛在各種不同尺寸的螢幕上移動、互動。因此,你怎麼看待電視的未來?如果電視的角色仍持續重要,請教為什麼《Wired》雜誌對電視並沒有明確的策略?

A:人們接觸媒體的時間就這麼多,為什麼一定是要在電視上?人們會花時間對於他們所接觸的媒體,那是因為他們有多喜歡,就會花多少時間在上面。然而我們可以發現,人們在看電視時,其實同時間也在做很多其他的事情。

可以回想一下,當你在讀雜誌的時候,你是必需要很專心的。所以,其實不同的內容在不同的裝置上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如果是教育性質、資訊性質的資訊,在如雜誌大小的螢幕來閱讀是很恰當的,但如果是娛樂性質,像電影等就需要在大螢幕上觀看。因此,根據資訊或內容的性質不同,所適用的載具也就不同,我想這也是現今或未來會有這麼多不同的螢幕設備和使用者互動的形態出現。

對「關係」的定義即將改變

Q:在過去二十年,科技的發展不斷重新定義我們的生活、環境、互動的方式,甚至網路的出現也影響了人類的溝通形態,根據你的觀察,是否可以跟我們分享未來二、三十年,我們的生活將怎麼樣被重新定義?

A:我們的城市、房子,這個實體世界其實樣貌的改變不會有太大的巨變,然而最主要的革新在於人類對於數位世界的概念,以及在數位世界裡的各種進程與互動,甚至包括我們對於自己的定位。

舉例來說,過去我們要向別人展現自己,也許我們是把過去的照片給別人看,讓別人了解我們這個人。但是,現今有Facebook等這類社群網站,現今人們要了解每一個人也許可以透過各種社群網站上所上傳的照片、打卡的地點、發佈的訊息等等資訊去了解一個人。因此,我們現在經常看到在大街上人們隨時低頭看著自己手上的手機,忙著登入Facebook去分享照片、分享自我感受,這些都是數位時代裡建構自我的方式,當然也影響我們對自我的定位與定義。

隨著科技的演進,未來影響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事物的關係、人與世界的關係,我們有更多元的方式去安排工作、生活與各個之間的互動。並且也影響我們對於「所屬」的定位,打破以往對國界、地區、族群等的限制。我們屬於哪裡,這個界線可能已不是實體世界的定義,而科技也改變了我們對於社會的概念,打破了社會的時間與空間的概念。以維基百科(Wikipedia)來說,衍然就像是個「城市」,聚集了全球所有的網民大量的建構資訊內容,並共享某個知識領域。

在未來的未來,也許我們透過各種的技術、感知器(sensor),共同「創造」一些事情,或者「共同協作」完成某些任務,然而卻不是因為我們在同一個公司、或同一個國家、地區裡。而是因為我們可能是屬於某一類同類的「團體」、「社群」,於是我們共同協作去完成些什麼。而這一切都不是我們去預言說2030年時,我們的城市街景、建築物會像科幻片裡有些什麼樣大幅的改變。

Q:有關你上述所說的那些改變是只會發生在已開發國家?或者是在開發中國家也是亦然?

A:我認為未來已經在這裡。即便是開發中國家,這些改變已經在某些層面展開,而且他們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可能更高,會已更快速的速度來追趕上開發中國家在科技上的進展。這也就是我們可以看到各種資訊科技產品、服務、應用幫助這些地區的人民快速的經歷這些發展與體驗。

延伸閱讀:

Kevin Kelly 跨海共讀會現場QA大彙整(Par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