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詩人濟慈 作品情感細膩豐沛

圖為電影《璀璨情詩》中,飾演濟慈的英國演員班維蕭(Ben Whishaw)(Photo from Flicker CC by santels

「我生活,美在我身上滋長,生活於是變得愈美,如果忽略了美,馬上就會發現自己缺乏美,生活便顯貧乏,投資『美』吧!終您一生,美將與您同在。」──約翰‧濟慈(John Keats)。

被譽為「美之使徒」的英國詩人濟慈誕生於1795年10月31日的倫敦,雙親在他青少年時期相繼去世,他15歲輟學,後來結識了雜誌《觀察家》(Examiner)的編輯亨特,在亨特的鼓勵下,濟慈於1817年出版了他的首部詩集。

當時濟慈才剛考進醫學院,但他決定棄醫從文,專心創作。1818至1820年,是濟慈創作的巔峰,膾炙人口的《夜鶯頌》(To a Nightingale)和《秋頌》(To Autumn)等名篇皆是在此時期内寫成的。他擅長描繪自然景色的色彩與立體感,追求華美詞藻的風格,對後世抒情詩的創作影響極大。

在這兩年之中,詩人遇見此生摯愛,她名為芳妮·布朗(Fanny Brawne)。儘管兩人一見傾心,卻因濟慈患有肺結核,始終未能結婚,為了怕芳妮被傳染,甚至連面對面說話都是一種奢侈。

濟慈最後因肺結核病逝於羅馬,得年僅二十五歲。他死前五個月,因病重搭船前往義大利養病。他在船艙中,攤開隨身攜帶的莎士比亞詩集,在空白處寫下他此生最後一首十四行詩《燦亮之星》(Bright Star),獻給芳妮。以濟慈愛情故事為主軸的電影《璀璨情詩》(Bright Star)即取此詩之名,已於2010年上映。

百年千書,陪你閱讀經典好書。
http://www.facebook.com/1000ebooks
https://readmoo.com/k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