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斯妥也夫斯基 《罪與罰》戲劇刻劃人類心理

「假如神不存在,一切都是許可的。」──杜斯妥也夫斯基

俄作家杜思妥也夫斯基認為善與惡、高貴與卑劣等兩級化性格往往並存於人心,他的創作總以戲劇化的情節帶出人類複雜的心理變化,試圖精準描繪市井小民們的內心獨白,以探索資本主義社會結構下所造成的利己主義。哲學家尼采曾說:「杜思妥也夫斯基是唯一教我心理學的人。」

其名作《罪與罰》的主角拉斯柯尼科夫是一個懷抱著理想的法律系大學生,由於被貧困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只好輟學。他以絕頂聰明的頭腦建構出一個學說:超凡偉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為他需要建構新制度,這種建構勢必帶來毀壞;因此偉人的犯罪是合理的。

於是,他用斧頭砍死了放高利貸的苛刻老婦,並認為自己殺死的不過是隻有害的蝨子,但他沒料到的是,自己後來竟還被迫殺了另一個無辜的可憐老婦。隨之而來的痛苦與良心譴責讓他幾近精神崩潰,最後在良善少女索妮雅的勸導下,前去自首,方得到救贖。

杜思妥也夫斯基25歲時出版了處女作《窮人》,大獲好評,被譽為全俄首創的社會類型小說,使他信心大增,28歲時因參加一個革命團體被捕,判處死刑,臨刑前一刻才拿到沙皇特赦令,他將這般深刻的心理景象寫進1868年出版的《白痴》一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