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薩斯《人口論》:為預防糧食不足應晚婚禁慾

(Photo from wikipedia

「人口繁衍能力遠遠超過土地增加食物供給的能力,早夭必定會以某種形式降臨到人類一族。」──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生於1766年2月13日,人們對他的印象多停留於其著名著作《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人口論》的宗旨很清楚,即基於人類的性欲本能,如果放任不管,人口會以幾何級數增加;但是礙於耕地面積的限制,糧食只能以線性速率增長。

馬爾薩斯認為,不斷增長的人口早晚會導致糧食供不應求,因此傾向以道德限制手段來控制人口增長,例如晚婚和禁慾。回顧這位經濟學家所處的時代背景,正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工業社會,合理解釋了《人口論》誕生的緣由。只是這樣的推論早已不合時宜,因為他將動物與人類的繁衍規律混為一談,也低估了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潛力。

以往高出生率被視為有利於經濟發展,因為可以提供更多的勞力,但在馬爾薩斯提出「過剩論」之後,過剩的人口成了拖累社會生產力的主因,這個概念後來成為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最核心的思想。

百年千書,陪你閱讀經典好書。
http://www.facebook.com/1000ebooks
https://readmoo.com/k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