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的午後〉 詩人馬拉美勾勒夢幻情境

圖為德國巴洛克花園中的牧神Pan,吹奏著象徵寧芙Syrinx的蘆笛(Photo from Flicker CC by Jorbasa

「這些寧芙[註],我欲讓她們永恆不朽:
如此清澈,
輕盈,她們玫瑰的膚色,飄蕩於
繁葉沉睡的沉甸大氣。
我愛的是一場夢境嗎?
我的疑慮,夜古老的積蓄,於岔枝的
迷宮裡追尋它的主題,而那迷宮依然故我地
是座真實的樹林,啊,它讓我的自滿得意
彷若玫瑰完美的罪行。」──斯特凡‧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牧神的午後〉。

在希臘神話中,半人半羊的牧神(Pan)愛上一位名叫Syrinx的寧芙,並試圖引誘她。在牧神摟住Syrinx 時,其他寧芙們趕來解圍,把 Syrinx 變成一束蘆葦。傷心的牧神把氣息吹入蘆葦,卻發現了美妙的音樂,所以“Syrinx”也有蘆笛的意思。

〈牧神的午後〉一詩為牧神的內心獨白,他在氤氳飄渺、如夢似幻的情境下甦醒,傾盡全力追求讓他心動的Syrinx,最後再度沉睡。這場相遇不知是真實,抑或只是午後小憩的迷離夢境。

法國詩人馬拉美生於1842年3月18日,〈牧神的午後〉同名詩集出版後,法國作曲家德布西偶然讀到,便計畫將之譜曲,管弦樂作品《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於1894年完成。據說當初馬拉美得知自己的詩作將被譜成音樂,十分不以為然,曾說:「無論怎樣美的音樂,對這首詩而言,將是冒瀆!」

然而當他聽完初演後,對德布西的作曲才華大為激賞,覓得知音的喜悅讓這位孤傲的詩人興奮難抑,兩人的友誼由此開展。

[註] 寧芙(nymph)是居住在山林、原野、小溪旁的自然女神,有時被翻譯成精靈或仙女。她們步履輕盈,面貌姣好,懂得一些小魔法,在許多畫作中都可見到她們美麗婆娑的身影。

百年千書,陪你閱讀經典好書。
http://www.facebook.com/1000ebooks
https://readmoo.com/k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