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衣若芬 數位媒體走出創作新天地
文/李雪如
相隔好幾年再推出新著作,衣若芬選擇了電子書的形式,六本不同主題的散文集,呈現了不同的生活面貌,讀者可以購買全部選集,也可以挑選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不管是不是認識過去的衣若芬,對讀者來說,都是個新鮮的開始。
衣若芬說:「這個世界上,先有了文學創作的衣若芬,然後才有研究學術的衣若芬。」她的文學路啟蒙得早,學生時代文章就經常見於報端和各刊物,大學畢業後出版過小說、散文集。
在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就讀時,便在台大、淡江中文系任教。取得博士學位後,任輔仁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之後在中央研究院擔任研究人員,研究古典文學與美術史。
這幾年,衣若芬在新加坡的大學教書,也在當地報紙撰寫專欄,內容主要是她的文化、學術觀察。
在數位媒體看見迷人的世界
專欄剛發表時,就有出版社編輯向衣若芬提及出書邀約,但她沒立刻答應。在別人眼中,衣若芬算是科班出身,可是當她從創作跨足學術研究領域,寫作方式卻需要有所調整。
早期創作,衣若芬其實沒考慮讀者是誰,後來寫學術論文,不免運用文學敍事手法,在結論留下一些想像空間,審查委員反而說她不夠客觀、語焉不詳,這些批評一度讓她失去信心,因此當她重新開始創作,需要長一點時間設想專欄如何發展。
後來,衣若芬在部落格得到讀者回饋,發現了一個迷人的世界,和她過去的創作有密切的聯繫。
她認為,過去寫小說都是虛幻、虛構的,現在數位媒體也是如此,她收到的讀者來信,也可能是同一人用了三個不同ID,表達三種不同觀點。另一方面,在專欄刊登後,有些學者過去僅止於在學術研討會碰面,當他們在網路上看到文章,才知道衣若芬也會創作。相較於報紙專欄,「電子媒體突破空間限制,更容易被轉載、複製,普及面更廣。」衣若芬說。
引起好奇或興趣,對讀者潛移默化
在網路上與讀者互動的有趣經驗,讓衣若芬希望能在電子媒體持續創作下去,正好Readmoo電子書城向她提出邀約,衣若芬也藉此將作品作分類整理,推出新選集。
衣若芬將選集分成六部分,有輕學術的,也有生活化的主題,有些則是比較感性的內容,也有一些人生體驗,希望讓讀者感受到她關心主題的不同面向。
其中,《南國藝語》內容以新加坡、馬來西亞為主,寫的是中國文人、藝術家到了南洋的文化表現,和當地文化的互動,甚至對當地文化生產的影響。雖然這是學術問題,但衣若芬希望讓讀者知道它其實沒那麼艱澀。
例如,衣若芬到了新加坡華人商會俱樂部怡和軒,知道郁達夫到過這裡,於是寫了〈郁達夫在星洲的最後一夜〉。內容寫的是日本佔領新加坡時,郁達夫要坐船逃到蘇門答臘,他帶了哪些東西,在小船上做了什麼事?
有的讀者看了會覺得有趣,一個人的方方面面就在這些小事上顯露出來。郁達夫在中國是個頹廢的詩人,他到了新加坡在《星洲日報》當編輯,在那個抗日的時代,他反而成了青年導師,要宣揚愛國思想。
原本生硬的學術研究,在衣若芬筆下成為趣味的文人軼事。衣若芬說,在她的讀者裡有些也是中學生,或許他們的課本裡沒教過郁達夫,但如果因為看了她的文章而對郁達夫產生好奇,甚至去圖書館找了他的書來看,這就是一種潛移默化。
購買方便,行走坐臥都能看
早在電腦出現時,衣若芬就預見電子書將成未來趨勢,只是當時受限於桌上型電腦,必須端坐在書桌前,並不適合長時間閱讀。不過,現在硬體改變了,不論行走坐臥都能看,購買、閱讀也都方便。
衣若芬認為,相較於其他年齡層讀者,年輕人對紙本或電子書沒有偏好,只要取得方便就好,電子書更容易獲得青睞。
為了吸引讀者閱讀,在衣若芬的設定裡,每本選集只要79元的「推廣價」,內容走的也是輕鬆閱讀的路線,每本選集約20多篇文章,每篇文章的篇幅、段落都不會太長,為的是讓讀者覺得視覺舒服、容易讀完。
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電子書閱讀更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購買也更便利。只要在視覺上先吸引讀者,讓讀者覺得內容有趣而願意繼續閱讀,「眼球先被吸引,經濟就會出來了。」衣若芬樂觀地說。
本文收錄於《犢月刊 NO.03》,歡迎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