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之森》──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對決(上)
《琴之森》被譽為日本三大音樂漫畫,是日本女漫畫家一色真人繼《花田少年史》之後又一力作,1998年開始連載,至今己出版超過18集,漫畫在日本累計銷售達350萬部,榮獲2008年日本文部省文化廳媒體藝術祭第十二回漫畫大賞, 2007年由MADHOUSE製作成動畫電影,引起廣泛的迴響。台灣電子書版第一波出版1-4集,涵蓋主要人物的出場,以及第56屆全日本鋼琴大賽前的精彩故事。
文 by 王星然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seriousbri
該如何詮釋莫札特的《鋼琴奏鳴曲》呢?
是要嚴格按照樂譜的記載和十八世紀古典樂派的要求來演奏?還是突破限制,恣意揮撒浪漫,彈出忠於自我的原創?這是一個美學的辯論,也是日本漫畫家一色真人的《琴之森》之所以能超越一般漫畫格局的原因。
傳說莫札特死前曾交待把《F大調鋼琴奏鳴曲K280》交給一位二百年後住在森林裡的少年,據查無此事,但既然作者強調是傳說,真真假假反到給人無限瑕想的空間。這個住在森林裡的傳奇少年,正是故事裡的主角一之瀨海(以下簡稱阿海)。
阿海是一個狂野、不受約束、經常逃學,卻滿有正義感的男孩,他代表的正是浪漫樂派的精神──忠於自我,打破成規,讓奔放的感情自由地在音樂中體現。他從不強迫自己彈琴,也從不為什麼目的彈琴,不比賽也不考試,阿海純粹就是喜歡。
浪漫主義──打破所有的規則,卻仍是正確
美國作曲家、指揮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在《Joy of Music》這本書裡,對浪漫樂派的開山祖師貝多芬,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談話:
「貝多芬打破所有的規則,創作出一首首具有驚人之正確性的樂曲,啊!就是這個詞:正確性……把旋律、賦格、和節奏留給柴可夫斯基、亨德密特、和拉威爾吧!但我們的貝多芬有真正的好東西,來自天上的東西,他的音樂有一種能力,會讓你在曲終時感受到這個世界上有某件東西是正確的──它自始自終都在察看,始終如一地貫徹自己的法則,我們能夠信靠它,它永不會令我們失望。」
雖然打破所有的規則,卻仍是正確的,這聽起來看很吊詭,但是最好的音樂和藝術來自我們的內心,是上天賦與的,不需要強用理論和規條去限制它,規範它。
不過話說回來,要能打破成規,忠於自我,若沒有令人驚異天份,如何能說服這個充滿徧見的世界?幸好一色真人筆下的阿海就是那種有著絕對音感的天才,他自幼在森林裡彈奏廢棄的鋼琴,技巧渾然天成,無師自通。任何音樂,過耳不忘,連專業調音師都聽不出來的些微走音,漫畫裡形容他一聽就能分辨。
相對於浪漫主義,故事裡有另一個人物──少年鋼琴家雨宫修平──阿海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強的對手,代表古典樂派的精神。
古典樂派的鼎盛時期是十八世紀,當時的作曲家為貴族和教廷服務,必須滿足上流社會的菁英品味,只要聽聽海頓的作品,就能明白古典樂派極注重格式,音樂裡必須體現均衡、節制、典雅的美感,與浪漫樂派自我狂放的風格自不相容。
也就是因為有了雨宫修平,阿海的形象才能塑造得更為立體,色彩的濃度才更為飽和。修平出生自顯赫的音樂世家。修平的個性溫順善良,保守拘謹,他在漫畫裡永遠穿著得宜,頭髮梳理得整整齊齊,舉手投足間顯出有教養的富家子弟風範。
雖然修平的天份是遠不及阿海,但他清楚什麼是古典學院派的要求,他的詮釋中規中矩,意境分毫不差,勤奮苦練更是使他的演奏技巧無懈可擊。修平有家族人脈資源,他懂得上流社會的語言(protocol),應對進退總是優雅得宜,這些都是他的優勢,使他在全日本鋼琴大賽中,能無往不利!
就這樣,浪漫主義和學院派古典主義在阿海和修平的身上有了色彩鮮明的詮釋,也為整部作品帶來美學辯論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