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辜鴻銘 以背誦精進語文能力

(Photo from wikipedia

「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辜鴻銘。

清末國學大師辜鴻銘出身華僑世家,13歲即隨義父──英人布朗遠赴蘇格蘭求學,受到嚴格的英國文學訓練。課餘之時,布朗教他德文,並要求小辜鴻銘背誦歌德的長詩《浮士德》,儘管對於詩中所述懵懵懂懂,他還是花了半年多時間將整部《浮士德》背完,隔年布朗才開始為他講解作品意涵。

布朗說:「只求你說得熟,並不求你聽得懂。聽懂再背,心就亂了,反倒背不熟了。」他認為經典名作越是晚講,瞭解就越深,按著這般學習模式,辜鴻銘在接下來一年內將莎翁的37部戲劇倒背如流,還在念中學的他,語文水準已超過一般大學畢業生。

1880年,23歲的辜鴻銘學成歸國,長期擔任張之洞幕府的洋文案,他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國文字,尤其擅長英文寫作。1915年,辜鴻銘在北京出版了《中國人的精神》(Spirit of Chinese People,又名春秋大義)一書,此乃其最有影響力的英文代表作,面對當時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欺凌,辜鴻銘在文中闡釋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並主張用儒家思想對西方社會進行改造。

他認為「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書中列舉中國人具備的深刻、博大、簡樸、有靈性四大特質,並強調中國人給人留下的總體印象是「難以言表的溫良」。

1928年4月30日,辜鴻銘逝世,享壽71歲。

百年千書,陪你閱讀經典好書。
http://www.facebook.com/1000ebooks
https://readmoo.com/k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