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 閱讀勞動文學

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從古至今,不分中西,文學作品中時常可見描繪勞動階層受到的不堪待遇,文學家們除了揭露上層統治者與資產階級的醜惡嘴臉,同時也對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反映出寬廣而真實的社會面向。
「誰是世界上的創造者?只有我們勞苦的工農。一切只歸生產者所有,哪裡容得寄生蟲!」法國詩人兼政治運動家鮑狄埃於1871年寫成的《國際歌》被視為「全世界無産階級的歌」。
17世紀的法國作家左拉擅長描寫勞動階層的貧困、悲苦與絕望,他認為自從中產階級成為社會主流,下層社會人民的存在感已被剝削殆盡。以《蟹工船》聞名的日本無產階級小說家小林多喜二,學生時期作品即隱約透露出反資本主義的味道,《蟹工船》描述受騙的勞動者們群起捍衛自身權益,最後遭到鎮壓而失敗。
又作品以論辯風格強烈著稱的俄國現實主義小說家屠格涅夫,其《獵人日記》(Notes of the hunter)系列小說,即以一個獵人的視角,呈現農奴們在封建體制下遭受的非人待遇,真實反映當時俄國的農村生活。
而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以人道關懷的理念,花了10年時間,完成因革命被迫數度中斷寫作的鉅著《悲慘世界》,為底層人民發出最沉痛貼切的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