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羅貫中的頭號粉絲點評《三國演義》
三國熱,推波助瀾第一功,當數《三國演義》。若沒有它,單憑《三國志》這本史書,很多膾炙人口的三國段子,我們可能不會那麼耳熟能詳。連續劇、地方戲、布袋戲、電玩裡,很受歡迎的情節,很多來自小說。
而《三國演義》的作者,一般認定羅貫中,但我們現在讀到的,實為毛綸、毛宗崗父子的校訂本(主要是毛宗崗),不知道這層關係就會鬧笑話。例如《三國演義》開頭卷首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你說好啊,羅貫中文筆真好,那就外行了,這詞出自明朝的楊慎,是毛氏父子加上去的,不可能是羅貫中,因為羅先生在世時,楊慎還沒出生。
接下來讀者琅琅上口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是毛氏傑作,不是羅貫中所寫。
話說從頭。《三國演義》受歡迎,羅貫中的文筆編寫當然是主要原因,而毛宗崗的增補、刪修、改訂,也功不可沒。毛宗崗集改寫者、編輯與書評人三種身分於一身。比對羅貫中的原始版本(嘉靖本)與毛本,是很有意思的事,在異動之處,我們可以學到一些竅門,看毛宗崗如何從史書選擇與運用題材,補增放進小說中;看他如何浸淫書中,穿梭字句,藉點評小說文本,指出創作的奧秘和微妙之處;看他潤飾字句,調動段落,使更通暢,更引人。這分編/寫/評的三合一獨門功夫,唯有透過詳細比對,才容易發現。
試舉毛宗崗增補的部分來說明。有些情節豐富了小說的內容,如:鄧艾鳳兮鳳兮、關公秉燭達旦等軼事,正是毛本所加。又如寫到劉備三顧茅廬,看到諸葛亮草堂貼的對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毛宗崗在對聯下點評:「觀此二語,想見其為人。」史書沒有這一段,孔明家裡是否有這對聯無從得知,「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是毛宗崗改寫諸葛亮文章的語句而成的,並安排它貼在門上,讓劉備以及讀者「觀此二語,想見其為人。」這便烘托出諸葛亮的高潔人格。而這時諸葛亮本尊還沒現身呢。
比較羅、毛版本,彷若上了一堂作文課,學到如何讓文筆更生動、句法更凝練。就以第一回開頭來看,羅本的開頭沒有什麼「滾滾長江東逝水」,也沒有「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是質樸的直接切入:「後漢桓帝崩,靈帝即位,時年十二歲……」接著和三國讀者熟悉的情節一樣:青蛇飛來,蟠於椅上,嚇壞君臣;大雷大雨,降以冰雹,數千房屋毀壞;地震,海水泛溢,母雞變公雄……種種不祥徵兆。隨後是光祿大夫楊賜、議郎蔡邕上奏,解釋異常現象。這兩大段文言文,落落長,如果放在臉書或部落格,對著「繼續閱讀」,大概沒幾個人會按下去,更不用說按讚了。
毛宗崗大筆一揮,刪去原文,變成這樣:「帝下詔問群臣以災異之由,議郎蔡邕上疏,以為蜺墮雞化,乃婦寺干政之所致,言頗切直。」如此簡潔,叫好叫座。第一回,毛宗崗就讓小說變得好看多了。
當然毛宗崗也動了不必要的手腳。為了尊劉貶曹,一些細節暗藏玄機。譬如介紹劉備出場,毛宗崗把羅貫中原本「喜犬馬,愛音樂,美衣服」幾句話刪除了,這本來是《三國志》記載的的原文,卻因有損劉備英明,遭毛宗崗所諱而刪除。諸如此類,例子不少,有興趣者請自行追索。
但還是感謝毛宗崗,他把《三國演義》回目從240回調整為現今的120回,各回目兩句對仗,頗有詩味。更值得注意的是批注。批注有兩種,一是每回開頭時揭示本回文章作法、所用筆法,二是在句子之間的眉批。不管你同不同意,或者有時覺得有所附會,都不得不佩服此君讀書有得,不只把三國故事融會貫通,也嫻熟其他史書。
毛宗崗就像羅貫中的頭號粉絲,一書在手,反覆研讀,揣摩再三,而後手癢,加工、整頓、修改、潤飾,變成今日大家所見面貌。
坊間《三國演義》,帶有批注的版本少見,「老古出版社」所推出的版本,有毛宗崗的各回批注但沒有小說本文,而簡體字網站雖有,但版面紛亂,且常夾帶電玩或色情等五色令人目盲的廣告。Readmoo電子書版本不錯,清爽醒目,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