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代表作 《子夜》暗喻中國不適資本主義革命

「《子夜》是中國第一部成功的寫實主義長篇小說。」──瞿秋白。
中國作家茅盾的著名長篇小說《子夜》於1933年出版,「子夜」指夜半子時,即深夜11點至淩晨1點。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作者以此作書名,形象性概括了30年代初期的中國社會面貌。
時逢經濟大恐慌,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壓迫下岌岌可危,為了自保,資產階級更加深了對工人階級的殘酷剝削。在這樣的背景下,《子夜》以上海民族工業家吳蓀甫與金融家趙伯韜兩大集團的競爭為主線,描述雙方在公債市場上的明爭暗奪、彼此牽涉的複雜軍政關係等等,道出一個時代的縮影。
茅盾認為,不應以一般文學的審美標準檢視寫實主義文學,而是要重視文中呈現的社會結構如何影響政經體系的運作乃至於文化層面的發展。《子夜》的政治意味濃厚,主角吳蓀甫的失敗看似為個人命運,實則以小觀大,暗示了中國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革命的前提與條件。
茅盾生於1896年7月4日,他原名沈雁冰,自北京大學畢業後,進入海商務印書館工作,1921年,他與周作人、葉聖陶等人組織著名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積極倡導現實主義文學,引入大量外國文學作品,並在主編《小說月報》期間,對刊物進行全面改革,使之成為五四運動以來第一個大型綜合性文學刊物。他後來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均擔任要職。
百年千書,陪你閱讀經典好書。
http://www.facebook.com/1000ebooks
https://readmoo.com/k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