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心智波濤洶湧的二十天:詹宏志《一百年的一千本書》

一百年的一千本書
立即試讀

《一百年的一千本書》是詹宏志在《壹周刊》專欄的小結集。

詹宏志的專欄,題材不一,大致以好幾篇處理一個主題,之一,之二,之三……,連載下去,日後結集也沿用這種分篇方式,例如《綠光往事》即是如此。這樣的好處是可以串接為長篇散文(雜文),不像一次寫一本書那麼累,也不致想到什麼寫什麼,流於零散瑣碎。詹宏志利用這個專欄把一些往事,旅行的,工作的,閱讀的,種種回憶,釋放、整理出來。

《一百年的一千本書》主要談的,並不是如書名所繫「百年千書」這個議題,而是詹宏志成為自由工作者時期,所做的「編輯提案」這件事。這些編輯企畫發想,有的事後成形立案,有的無疾而終,(其實是有疾,原因請參見書內文字)。失業時期面對職場的茫然,靈感浮現的志得意滿,執行時的進退難易,以及出版實務細節,都在筆下畢現。

當出版構想一一湧現,似乎足以糊口很多年,依舊坐在咖啡店的詹宏志進而自問:為什麼如他這樣自學而成的編輯,有能力做這些事情?那必然有一分養成教育,而這資源可能來自年少時期日積月累的閱讀習慣。於是本書最後一章帶到「百年千書」一案,探討這個世界,你我他是如何透過閱讀(以及誤讀)形塑成今天這個面貌。文章開個頭,其餘的,便留待下一系列繼續敘述。

因此《一百年的一千本書》這部電子書(免費,請登錄後領取閱讀),談最多的,是詹宏志的編輯構想與執行等過程,以及成敗得失的檢討。夾敘夾論,對編輯出版有興趣者,或許可以由此觸發一些想法。

這本小書的時代背景,是當時38歲的詹宏志,二度離開遠流,以遠流為華文單一市場前進基地的布局中綴,以為安身立命做到老死的工作終究因為與老闆理念不契而離開,整個人處於低檔,在咖啡店無所事事,打開筆記本,思慮飄盪,何去何從,舉棋不定(箇中原因諸多考量請看第一章自剖)。後來決定提案,提出編輯構想,從企畫到執行,尋求出版社合作,有別於接CASE的自由編輯,成為以提案編輯為主的自由工作者。

這是詹宏志的專長。昔日在遠流,其鬼點子、金頭腦的形象,不單建立在行銷方案,也在於企畫編輯的創意。形形色色的出版計畫,成熟不成熟,在腦子裡,每天好幾個。而今以此為生,但失去公司舞台,不但必須毛遂自薦找到願意支持的公司,且只有一次提案機會,提出來的案子若搞砸,下回就沒人理你了,之前建立的傳奇,很快便折損掉。(好有一比:王建民回大聯盟,在藍鳥,只有一兩次先發機會,投砸了,便可能就此回不去了。連兩年19勝又如何?)

這些構想,有的事後在出版市場,我們看到了,譬如:【謀殺專門店】(101部,遠流);【旅行與探險經典】(60種,馬可孛羅);【世界十大間諜小說】(皇冠)等小套書。有的胎死腹中(如格林的【輕經典】),有的一直在筆記本裡躺著,沒拿出來……。

其中,最為人知的,在《一百年》書裡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後來纏鬥十年的推理小說選──《謀殺專門店》。詹在文章裡敘述從創意發想、編選到行銷的層層環扣,也提出類型小說的概念,推理迷當備覺親切。而結合著這系列叢書的話題,便是出版市場的郵購行銷一事。

詹宏志帶著企畫案,遊走各出版社,碰到的最大困難是,並非每一家都像遠流一樣,擁有郵購行銷的能力與經驗。為什麼一定要郵購行銷?主要原因是,案子裡成套的小書,都是藉由書種的編選,呈現該主題的沿革史。以系列建立系統,編選者(詹自己)必須撰寫導讀,為讀者建構這個類型小說的演化史,因此不能打散(尤其擔心的是,讀者到書店,跳著讀,挑著看,挑到乏趣的一兩本,可能殃及池魚,整個系列不想接觸了。)

雖然只是幾部小套書的編輯企畫與行銷,出版市場的運作,企畫發想的思路,都在詹宏志這部小書裡清楚展現。雖然不是回憶錄,部分職場的回顧,也很精彩,例如金庸作品集的版權,當初遠流從遠景手中承接過來,疑惑於如何在滿街都是遠景折現抵債的六折金庸書陣中,說服吸引讀者掏腰包購買新版?腦力激盪,再創新局,其中曲折,便不是外人所得知的。

詹宏志失業在咖啡店的二十幾天,據他形容,「從心智的活動上來看,那應該是我內在所經歷過最波濤洶湧的一段時光。」他把這段波濤洶湧寫了下來。二十年了,PChome、城邦集團、明日報,都是後來的事。

果子離群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