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哲 一生為人類奉獻

(Photo from wikipedia

「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們沒有權利在其他動物身上加諸痛苦和死亡,我們應該覺得在無心之下造成其他生物的受害和死亡是件非常可惡的事。」──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今天是人道主義巨擘、非洲聖人史懷哲逝世48周年的日子,集哲學、神學、醫學、音樂四個博士學位於一身的他,在38歲那年,毅然決然帶著新婚妻子,以一個牧師與醫生的身分,遠赴非洲喀麥隆的蘭巴倫納行醫長達35年,後來還自籌經費幫忙建醫院,因此榮獲195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史懷哲出生於法、德國交界的凱撒堡鎮,當地通用語為德語和法語,這兩種語言皆可視為史懷哲的母語。極有音樂天分的他,5歲跟著爺爺學鋼琴,8歲時便開始彈奏教會的管風琴,18歲時前往巴黎,拜在管風琴大師魏多門下,很受老師讚賞。據說他每造訪一個新城鎮時,必定會去參觀當地的管風琴設備,足見其對音樂的熱情。

他在25歲時,與父親一樣成為牧師,29歲時因為一本刊物,從此改變他的一生。

1904年的某個早晨,他在學校宿舍的桌上,看見一本巴黎傳教士協會的雜誌,內容皆為非洲人民亟需醫療服務的訊息,其中一篇〈剛果地方傳教士之所需〉寫道:「在非洲大陸叢林中,生活著一大群不信主的土人,該地沒有傳教士,生病時沒有藥吃,他們不懂真理、知識低落……」史懷哲看到這裡,心頭一震,認為這是上帝對他的召喚,決心將自己奉獻給那些迫切需要他的非洲人民。

儘管史懷哲30歲才開始學醫,38歲即取得醫生執照,隨後立刻前往非洲大陸,實現他對自己與上帝的承諾。他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每天有16個小時都在工作。有次他工作到凌晨四點,朋友勸他說:「你不應該蠟燭兩頭都燒著。」他則回答:「如果蠟燭很長,為什麼不可以?」

百年千書,陪你閱讀經典好書。
http://www.facebook.com/1000ebooks
https://readmoo.com/kebook

百年千書,陪你閱讀經典好書。
http://www.facebook.com/1000ebooks
https://readmoo.com/k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