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枷鎖:《自由》

試讀連結

「自由派中產階級家庭」,在電影與文學都是備受鍾愛的主題。電影《美國帝國淪亡記》捕捉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不堪,《隱藏攝影機》透過鏡頭捕捉其偽善,帕索里尼黑曜石般堅硬的《索多瑪一百二十天》則乾脆把自由派中產階級守護的一切價值,統統輾過。

為什麼?大部分人的社會流動,在一個世代之內或兩個世代之間,泰半只能達到這個處境。如果資本主義社會成員的夢想可以像標本一樣陳列,十之六七會閃爍中產階級色調的光。如果他們也搞了點文化,通常會開始支持「自由」,即便在鄰人眼中,「佩蒂真正在意的不過是她的孩子和房子,而鄰居、窮人、國家、父母、甚至丈夫,都算不了什麼」。

「自由」的代價與後果畢竟高昂。一則軼事是這樣:沙特曾反對法國參與某場戰爭,鼓動逃兵。結果真的有幾名士兵逃離部隊,衝進沙特在巴黎的工作處尋求協助。沙特表示士兵要自己負責,他愛莫能助。這也是《自由》著墨的一大重點。

強納森‧法蘭岑的《自由》於是也選了這個主題。這個決定不容易。2001年,法蘭岑的《修正》叫好又叫座,深居簡出9年,他還能超越自己嗎?出版2年後,《自由》的媒體評價一片叫好,不過亞馬遜上的讀者評價偏兩極分布,似乎是「接班人」的宿命。

《自由》在一片嘈雜聲中拉開序幕,聲音來自佩蒂與沃爾特・柏格蘭的老鄰居。柏格蘭一家還住在拉姆西山社區的時候,兩個孩子潔西卡和喬伊都還小,卻已分別嶄露運動員與實業家的頭角。各種生活的疑難雜症,佩蒂「都能提供參考答案,她就像一隻殷勤友好的蜜蜂,快活地傳授著社會文化的知識花粉」。沃爾特是律師,溫吞,不過看起來挺可靠。然而在老鄰居賽斯眼中,「柏格蘭夫婦是那種內疚感極強的自由主義者,他們需要不斷原諒所有人,才不會為自己的好運感到內疚,他們欠缺足夠的勇氣去坦然享受自己的特權」。

如你所料,佩蒂與沃爾特的感情不是那麼穩固,世代間的衝突更是從喬伊小時候就開戰了。佩蒂愛跟老鄰居分享(實為炫耀)喬伊的聰明,說喬伊如何頂撞他老爸,而佩蒂對喬伊的寬貸,又是怎麼有意無意地削弱沃爾特的權威。

因為沃爾特零用錢給得吝嗇,喬伊曾經利用校規漏洞,自己批了機器和原料進來,製作酷炫錶帶賣給同學,賺了一點錢。後來校方發現此事,限縮了校規,連帶扼殺這錶帶的生計。喬伊說:

「我做了投資,承擔了風險。」

「這沒什麼好生氣的,」沃爾特告訴他:「你原本就是在利用學院的服裝規則獲利。規則有利於你的時候,你可沒有抱怨這些規則。」

「喬伊,賺錢並不是我們的權利。你賣給那些女孩子她們不需要的垃圾商品,當中有些人可能壓根就買不起。這就是為什麼康妮的學校要有服裝規定:為了對所有學生公平。」

「是,對所有人公平,就是忘了對我公平。」

自由的疑難雜症在這樣的軼事中就已經萌芽。發行現金卡的銀行對卡奴,到底有沒有責任?消費體現自由,還是表徵奴役?法蘭岑大抵不願太輕易放過讀者,文學棲息在概念的灰色地帶,曖昧而款款地提問。

如你所料,每一組主要角色間都有矛盾,而且還有一大票還沒提到。閉關9年孵出的《自由》,英文平裝本高達608頁,所幸電子書沒有「厚度」,可以帶在平板甚至手機裡,陪伴你渡年休假、每天通勤。

《自由》
https://readmoo.com/book/210001467000101
《自由》為嚼嚼小說展選書
https://readmoo.com/campaign/2013/novel/
《修正》
https://readmoo.com/book/210001466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