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著《安娜‧卡列妮娜》 150名人物寫實呈現俄國社會
「每個幸福的家庭都很類似,而不快樂的家庭則各有其原因。」──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安娜‧卡列妮娜》。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誕生於 1828 年 9 月 9 日,父母在他小時候相繼去世,因此他是在姑母和家庭教師的教養下長大。15 歲時,托爾斯泰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就讀,因不感興趣,肄業回到家鄉經營父親留下的田產,嘗試改革當時的農奴制度。
23 歲從軍,參與克里米亞戰爭,數年軍旅生活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也為其日後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中逼真的戰爭場景打下基礎。戰後他離開軍隊,1855 年 11 月前往聖彼得堡,正式踏入文學界。他的作品中處處可見人道主義的關懷,以及對貴族生活尖銳的批判。
1863 至 1869 年,他埋頭創作《戰爭與和平》,描寫十八世紀初拿破崙入侵時的俄國貴族的生活,以四大家族相互關係為情節線索,結構宏大、人物眾多,主要探討俄國的前途和命運。其第二部經典小說,是 1873 至 1877 年分期出版的《安娜‧卡列妮娜》,生動寫實地描繪出俄羅斯上流社會的各種現象。
托爾斯泰在文壇上的成就不言可喻,而他的感情觀與婚姻生活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1862 年,34 歲的托爾斯泰與沙皇御醫的 17 歲女兒蘇菲雅結婚。蘇菲雅與托爾斯泰共有 13 個孩子,在托爾斯泰棄家不顧之餘,獨自一人面對家中大小事情,《戰爭與和平》即將出版時,她幫忙抄寫數千頁的手稿整整七遍,如此付出,得到的反而是另一半的憎恨與反感。1910 年 10 月,80 多歲的托爾斯泰離家出走,原因據說就是要遠離蘇菲雅。最後因不堪舟車勞頓,感染肺炎,在一個小車站裡孤獨死去。
Photo from wikipedia
《安娜.卡列尼娜(套書)》 from Readmoo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