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 重視全球糧食短缺

「二○○四年底楊儒門因白米炸彈而入獄,我覺得他是為所有臺灣人入獄的。假如有更多臺灣人能了解農村與農業對我們的意義,而一起要求政府支持農業,或者以消費行動支持臺灣農產品,他不需要入獄。
我想把這本書獻給楊儒門,和臺灣所有即將覺醒的消費者。」──彭明輝,《糧食危機關鍵報告:臺灣觀察》。
1979年,第20屆聯合國大會將每年的10月16日訂為「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並且自1981年開始,每年會選定一主題以提高各國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及全球糧食短缺的問題。
今年2013的主題為「永續糧食系統,保障糧食安全與營養」(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for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FAD)和世界糧食計畫署(WFP)於10月初共同發表了《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報告,指出2011至2013年期間,約有8.42億人長期處於飢餓狀態,佔世界總人口數的1/8,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仍是食物不足發生率最高的區域。
然而,從9月份聯合國發表的《食物浪費足跡:食物浪費的環境衝擊》報告中可知,每年全世界有高達13億噸的食物被浪費掉,稻米浪費在亞洲特別嚴重,造成水資源和土地利用的浪費。先前曾介紹過的《行動綠生活:新良食運動》,即在書中點出臺灣人浪費食物的原因,並提供解決之道。
由彭明輝教授所寫的《糧食危機關鍵報告》一書則爬梳了現有的國內外資料,分析了日本與歐洲的農業政策、農民組織的作為,以及消費者行動,並將過往對於臺灣農業和農村的思索整合至書中。他以2008年的全球糧食危機為例,若更大的危機再次爆發,糧食自給率僅31%的臺灣是否將陷入「有錢也買不到糧」的困境?
百年千書,陪你閱讀經典好書。
http://www.facebook.com/1000ebooks
https://readmoo.com/k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