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出版偵查課

【老貓出版偵查課】如何避免找到讓你後悔的譯者

在推特上看到有人丟上一個編輯跟譯者打筆仗的連結:「编辑虽小,穷骨头,还是有那么两根的!驳译者文泽尔“对原文概不负责”兼谈普尔曼版格林童话」(原始出處在豆瓣,不過已經失效,這裡放的是古哥庫存頁)。為了避免網頁失效,我簡單說一下原由。

出版社編輯找了素有名聲的譯者,翻譯英國小說名家改寫的格林童話,但譯者自有主張,以他對德文格林童話的理解來翻譯。翻出來的結果,編輯無法接受,因為跟英文版差距太大,編輯只好自己花時間逐行逐句,重新改回比較符合英文版的譯法。編譯雙方為此對陣豆瓣,打起筆墨官司。

我無法評斷雙方的是非曲直,只能藉此來談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避免找到讓你後悔的譯者。

照例先聲明一下。會讓人後悔的譯者只佔全體譯者少數,我的編輯生涯裡合作的譯者大部分都優秀可靠,值得信賴。編輯的任務是找到這樣的人,長期合作,拒絕那些不及格的人,讓他們從行業裡消失。這裡談的問題,不是指業界的每個編輯和譯者。尚請勿對號入座是幸。

出版業是文化事業,很多人喜歡說「出版是一門生意,但絕對不僅僅是生意」,所以出版有人情、有理想、有堅持等等。不過我的想法是,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作生意的門檻都過不了關,那麼談理想,談堅持,就不免離題太遠了。

譬如,如果連譯者都不知道怎樣找,那要如何期望譯稿品質會可靠呢?如果譯稿不可靠,你堅持的出版理想到底會是什麼呢?找到可靠的譯者,交出可靠的譯稿,就是我說的做翻譯書這種生意最基本的門檻。就好像做食品,食品安全,誠信標示內容物是基本門檻一樣。基本門檻通過了,後面才有理想可言。

台灣編輯發翻譯稿,常常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只看名聲,不看實質。

由於台灣編輯太認命,經常找了不稱職的譯者以後,自己被迫熬夜、加班,補漏洞,把不良譯文勉強修到堪用,所以你只看結果,以為譯者稿子還不錯,卻不知道那後面是無數編輯的熬夜、加班改出來的。

二、只看教授頭銜,不看實際翻譯能力。

翻譯書絕大部分都有個特殊知識主題,編輯總是無法抗拒認為只有找相關領域的學者才能掌握內容,才能做好翻譯。但不幸的現實是,知識的專家通常無法勝任翻譯。而編輯要吃過無數苦頭才終於明白,這兩件事情(做學問的能力 vs. 做翻譯的能力)竟然不一樣。

三、我經常碰到編輯炫耀他們熬夜加班,改稿改到地老天荒,以示自己多麼可歌可泣;卻從未碰過編輯炫耀他們窮盡最大的努力,務求在一開始就找到可靠的譯者,因此工作輕鬆,不費力就出了好書。

哪一種編輯值得讚美?

你只要想想蘋果電腦會不會放任他們的代工廠頻頻出包,然後自己親自下海收拾善後,然後洋洋得意說自己做了多少事,就好。偏偏在我們這種「文化產業」上,滿街都看見大家在讚美那些「代工廠頻頻出包,然後自己親自下海收拾善後,然後洋洋得意說自己做了多少事」的編輯。

如果我們永遠只會讚美辛苦,而不懂得賞識在流程合理化上付出努力的人,那麼這個產業始終不會進步豈不是很顯然的嗎?

四、把稿子改得完全不同了,出版的書上竟然還是掛著原譯者的名字。

你出版的書上無法表現你付出的努力是一回事,你誤導了後面那些只看名聲,不看實質的編輯,以為這個譯者還不錯,那又是另一回事。結果這樣的自我犧牲,使得不良譯者的職業生涯因為你而不斷延長,你不只害自己受罪,也害後續的編輯跟著受罪。(雖然在我看來後續的編輯也是罪有應得——活該你只看名聲不看實質。)

五、譯者的稿子有問題竟然無法及早發現,而發現了竟然也無法退稿。

你的流程有問題,你的合約也一樣。吃到餿掉的午餐,你竟然還勉強自己努力加班把它吃完(而且還對人炫耀自己多努力吃了餿掉的午餐),你的頭殼真的壞掉了。

六、最糟的是,許多人找譯者竟然不知道應該要先確認譯者的功力。

買水果你都知道要敲一敲,捏一捏,買譯稿你就不知道要稱一稱譯者的斤兩,這不是很荒唐嗎?很多人會說因為譯者是名家(還提這個理由?你先去門口罰站),或者文化產業好像不能這麼赤裸裸地要求要查驗譯者的能耐——這是無稽之談。

我要是個職業譯者,我就不怕編輯來查驗我的能耐,我歡迎都來不及。那些要求查驗,要求試譯的編輯反而會贏得我的好感,因為我知道你會欣賞夠水準的譯者,剔除不夠格的人,因此你幫我排除了那些濫竽充數的傢伙,我的接案生涯會更輕鬆愉快。

七、不幸編輯也不知道怎樣查驗。

查驗最簡單了,先請譯者試譯,然後你自己看中文是否可讀,後面再找語文專家核對原文的正確性,此人不必是翻譯高手,但他要能辨認兩種語文的語意是否一致,有無巨大落差。除非你自己就是雙語高手,否則該找專家的時候還是要找專家。

最後呼籲一下:不要再自己改稿了。你改了稿子,救了譯本,但也誤導了後面的編輯。讓劣幣始終可以在業內打混,讓編輯始終會踩到地雷,而你不過讓自己的編輯生涯又增添一個可以驕視同儕的辛酸史。損人不利己,毫無必要。

老貓出版偵查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