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漫畫之父豐子愷 唐宋詩詞入畫

1924年,畫家豐子愷首次在雜誌上發表作品《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由於意境深幽、筆法疏朗,獲得各界高度讚賞。隔年他開始持續供稿給上海的《文學週報》,專欄名為「子愷漫畫」,自此,「漫畫」一詞正式出現在中國美術繪畫史上,豐子愷也被尊為「中國漫畫之父」。
豐子愷生於1898年11月9日,他從小即展現過人繪畫天份,12歲時畫的一幅彩色孔子像,因造型生動,被老師掛於私塾大堂上,供學生們每日參拜。17歲時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遇見人生中兩位影響他極深的老師──李叔同和夏丏尊。他曾說道:「我倘不入師範,不致遇見李叔同先生,不致學畫;也不致遇見夏丏尊先生,不致學文。」
1921年,23歲的豐子愷籌了一筆錢,到日本深造繪畫,回國後,便開始在報刊上發表畫作。他的畫詩意爛漫,有許多更是直接從唐宋詩詞「翻譯」而來,如《一江春水向東流》、《野渡無人舟自橫》等。然而,他69歲時遇上文化大革命,被迫放下畫筆到農村工作,長期下來,他的身體不堪負荷,右手臂逐漸麻木、無法動彈,這對一位畫家而言無疑是椎心之痛。後因肺癌逝於上海,享年78歲。
擁有一顆赤子之心的豐子愷,在兒童文學的創作與推廣上自然也不遺餘力,《豐子愷兒童文學全集》收錄了七冊豐子愷兒童文學作品,包含童話集《小鈔票歷險記》、《博士見鬼》,散文集《中學生小品》、《給我的孩子們》、《華瞻的日記》與故事集《少年音樂故事》、《少年美術故事》。文字中處處可見其真摯情感與童趣想法,歡迎一探究竟!
百年千書,陪你閱讀經典好書。
http://www.facebook.com/1000ebooks
https://readmoo.com/k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