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斯塔愛看書】《台灣軟體產業的失落十年》:也是「看見台灣」

台灣軟體產業的失落十年

如果你關注電子商務的發展,最近可能讀過「一至千萬的藝術 — 如何養成支撐網路巨量交易的伺服器艦隊」這篇介紹中國淘寶網的資訊基礎建設發展的文章。如果你喜歡聽音樂的話,之前也可能曾流連於Now.in這個網路廣播平台。或者,你沒事就喜歡在社交網站Plurk上頭跟三五好友聊天……

這幾件事乍看之下彼此獨立,其實之間有個巧妙的交集,其中的主角就是撰寫《台灣軟體產業的失落十年》書籍的作者Victor Lin。資訊工程背景出身的他,年紀輕輕卻有一身好本事,不但曾任職於Plurk(噗浪)等知名企業,也和兄長共同創立了Now.in這個令他聲名大噪的網站。

因為有這些工作經歷,Victor Lin的眼界看得比一般的工程師遠,也對於台灣軟體產業的發展更有所期許,但也相當憂心。自知投注在寫作上的成本難以回收,但基於對台灣軟體產業的熱情,還是促使他埋首寫下這一本擲地有聲的電子書。

《台灣軟體產業的失落十年》書中,我不但看到了工程師的觀點,也能從管理者的思維來檢視台灣軟體產業所浮現的病徵。因此,儘管這本書的篇幅不多,卻點出了許多的問題。

談硬梆梆的軟、硬體產業結構,也許大家沒有太多的感覺,但如果提到隨身的iPhone或三星等智慧型手機,相信就有很多朋友感興趣,甚至可以對品牌故事、使用體驗乃至於定價策略侃侃而談。

但你可知道,台灣廠商在這個產業鏈之中,不但賺不到大錢,也愈來愈居於劣勢。聽聞這個訊息,難免會讓人覺得有些灰心。

雖然鴻海、聯發科這幾家科技公司依舊很厲害,儘管力圖振作的HTC也曾是台灣之光,但一想到台灣科技產業目前的蒼涼處境,就讓人不覺眉頭深鎖。台灣引以為傲的晶圓代工產業已經逐漸沒落,如果科技產業的出路只剩下Cost Down,那還有什麼未來可言?

在全世界高喊軟、硬整合的今日,更凸顯本地軟體產業的低迷與無奈。軟體產業是一個人力資本高度密集的產業,但很可惜在世界舞台上幾乎看不到台灣的存在。

不但極少看到政府有什麼具體的政策、方針,也很難看到產業界有具體的作為,而教育界可曾幫忙培養好的人才?如果坐視不管,任憑僵化的思維繼續誤導軟體產業,未來類似宏碁發生巨大虧損的事件有可能層出不窮,這該如何是好?

還好,有年輕的工程師Victor Lin跳出來,為大家戳破這個產業繁榮的假象。是的,台灣軟體產業已經落後世界整整十年了,即使是以前許多人所瞧不起的對岸,早已今非昔比。中國大陸早非吳下阿蒙,單單從「双十一」所展示的資訊建設實力就夠驚人,台灣豈有本錢繼續原地踏步?

軟體開發誠然是一個很艱困的過程,程式設計師人才的養成也極為不易。傳統的製造業的思維無法適用於軟體產業,往往需要一步一步累積經驗才能成長。作者也表示,「比起不管是對岸還是其它先進國家,台灣的軟體產業落後國外十年以上,身為軟體工程師,我懂得不多,有一點心得分享,於是我寫了《台灣軟體產業的失落十年》這本書。」

「失落十年」的意涵是指落後國外十年的技術、觀念與各種不同的面向,聽起來很可怕,但如果你曾理解台灣產業界的運作現況,恐怕會更為震撼!在這本書中,作者大量援引國內網路產業的真實案例,也更讓讀者可以清楚知道台灣軟體產業的問題、癥結所在。

這本書最棒的地方是相當務實且深入的勾勒出台灣軟體產業的真實面貌,不但發人深省,也提出不少可行的解決方案。

「這本書不只寫給技術人看,也希望對於管理者或決策者有一些幫助。」一如作者Victor Lin所言,這本書不僅是寫給資訊產業的工作者,也很希望可以把書中的觀點與資訊產業的管理者、決策者分享,甚至是提供給有志進軍資訊產業的年輕世代來參考。

你也關心台灣軟體產業的發展嗎?讓我們一起來「看見台灣」吧!

維斯塔愛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