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斯塔愛看書】《鼎泰豐,有溫度的完美》:超越米其林的服務品質
自從離開媒體的工作之後,我開始成為了一名遊牧工作族,每天揹著筆記型電腦四處遊盪,意思是只要哪裡有網路和座椅,到處都可以是我的行動辦公室。於是,臺北市內的各家便利商店、圖書館或者咖啡館,都可能看到我忙碌的身影。
不過,偶爾我也會進到辦公室工作,而我的秘密基地位於綠意盎然的信義路與新生南路交叉口附近,恰好就在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和東門站的中間。熟悉此帶的朋友一定知道,這邊離永康街很近,美食餐廳林立,而赫赫有名的「鼎泰豐」的發跡創始店也在這裡。
說到「鼎泰豐」這家遠近馳名的餐館,可是包括臺灣、日本、中國大陸乃至於歐美的許多饕客都說讚!從小籠包發跡的「鼎泰豐」,如今已然成為在世界各地擁有百家分店以上的全球十大特色餐廳,也曾獲選為米其林一星餐廳,甚至誇張點說是「臺灣之光」也不為過。鼎泰豐自 1996 年赴日本新宿展店開始,布局全球品牌近二十年,擄獲了無數消費者的心,這一點從他們各家餐廳門口的排隊人潮便可看出端倪。
每次中午,我到永康街附近用餐的時候,總會看到「鼎泰豐」門庭若市的熟悉景象,小小的門口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饕客,於是我們一下子可以聽到京片子,一會兒又聽到日文、韓文或是英文的招呼。
夏天的時候,溽熱的氣候足以逼死人,這時就會看到「鼎泰豐」搬出大型涼風扇,希望幫顧客們消消暑氣,招待人員也會很有耐心的安撫每位久候的客人。而天氣轉涼的時候,我們又會看到工作人員端出一杯杯的熱茶,讓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能夠在排隊等候時稍解寒意。
「鼎泰豐」的美味傳奇,究竟是如何煉成的呢?相信是許多朋友心中都不解的謎題吧!回想當年,鼎泰豐油行於 1958 年創立,後來在 1972 年開設了信義店,也是第一家正式以小籠包為主打菜色的餐廳。1993 年 1 月時,被美國紐約時報評選為「世界十大美食餐廳」中的亞洲唯一代表,也是截至目前僅存尚在的營業品牌。
1996 年開始,「鼎泰豐」終於跨出臺灣,正式在日本新宿成立第一家海外的分店,也把小籠包、雞湯、蝦仁煎餃以及小芋泥包等道地的中華料理帶到世界各地。從此,「鼎泰豐」開始進入世界美食之林,也吸引了更多忠誠的顧客。
就連世界知名學者,同時也是《大數據》一書的作者麥爾荀伯格,也為「鼎泰豐」所折服。他對於「鼎泰豐」為何可以維持高品質而不墜感到好奇,其實這個問題的背後,並不是簡單的營運成本公式,也不是吃過幾籠小籠包就能釐清的。套句麥爾荀伯格的話說,正是因為「鼎泰豐」創辦人家族對於品質的堅持與永不歇息的追求,才能帶領世界各地的員工一起不斷探尋極致的旅程,進而為顧客帶來不斷的驚喜。
以往,我們也曾在報章雜誌上看過有關「鼎泰豐」的報導,但是在看過諸如小籠包有幾個皺折、多久可以包好一籠的片段報導之後,除了對「鼎泰豐」的美食驚呼連連,其實並不容易看出這家餐廳完整的經營哲學和背後的服務脈絡,特別是第二代掌門人楊紀華先生對傳承美好力量的執著。
直到拜讀曾任《遠見》記者、《30》主編的林靜宜小姐所貼身採訪、撰寫的《鼎泰豐,有溫度的完美》一書,我才能真正觀察到楊紀華師傅的用心。
正如網路書店上頭對於本書的介紹,《鼎泰豐,有溫度的完美》透過第一手的現場採訪與深掘,揭開「鼎泰豐」全球布局的成功關鍵因素,以及它如何因地制宜,創造感動人心的服務的祕密:包括如何從單店到全球百店,成功經營出國際品牌?如何用好食材、好人才,創造出全球分店排隊風潮?全方位達成數據管理、高標準品質控管的關鍵為何?進入全球布局的「鼎泰豐」,又是如何把品牌精神融入當地的策略伙伴,打造鼎泰豐流的料理藝術世界?
也一如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先生所言,從「鼎泰豐」的經營成就看來,東方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要比西方求快求變的經營策略,更能持久。關於「鼎泰豐」的其他成功關鍵,且容我先賣個關子,歡迎大家登入 Readmoo 電子書店閱讀《鼎泰豐,有溫度的完美》。
最後,我想以楊紀華師傅的「經營八則」來跟大家相互勉勵:
- 永不休止的進步來滿足顧客。
- 全力以赴地做到品質第一。
- 品牌和商譽要永遠更上層樓。
- 三心:單純之心,把店開好;專注之心,抓住細節;分享之心,與員工同甘苦。
- 三好:品質要好、對客人要好、對員工要好。
- 三不急:擴店不急、利潤不急、文宣不急。
- 「花若芳芬,蝶蜂自來」,東西好,顧客來。
- 「誠信」是家訓、是商道、是守則。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所有的學問,都在美食當中:
延伸閱讀:
- 《大數據》
- 《鼎泰豐,有溫度的完美》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