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斯塔愛看書】《玩具盒裡的創新》:從小積木看大世界

螢幕快照 2014-03-24 下午6.17.52

玩具盒裡的創新立即試讀

創立於1932年的樂高積木(LEGO),讓許多人為之著迷,不只是小孩,還有很多大朋友也浸淫在組合積木的世界裡,樂此不疲。

樂高積木陪伴了全世界的無數個孩童,這一個個多彩的小積木,在許許多多小孩的成長歲月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或玩、或咬,也都充斥著成長的印記。

樂高迷們,也許說不大出來為何著迷的原因,但肯定都同意在這一塊塊積木的背後,有著不只是堆積木搭建夢想的快感,更有許多潛藏其中的社會、文化層面因素。至於設計情感,自然不在話下。

不過,談樂高積木不能只看歡愉的一面,卻忽視了企業經營的殘酷面向。對於樂高這家歐洲玩具公司來說,它終究要面對營收的挑戰。也許,你會以為這只是一塊小積木,但它要如何創新?在愈來愈多新穎科技、玩具吸引大家目光的此刻,樂高要如何重新贏回大家的心?更值得我們的關注。

紅色、黃色或黑色,這不是一般的塑膠顆粒,它的八個小圓鈕和底下的三個空心管,已經預告了樂高積木與眾不同的身世。雖然我也是玩樂高積木長大的,但看了《玩具盒裡的創新》才知道,原來以前樂高積木沒有人偶的設計,直到1974年才推出「樂高家庭」人偶組合,而且迅速獲得全球小朋友們的喜愛。

來自丹麥的樂高積木曾經輝煌過,但他們也面臨過許多危機。舉例來說,樂高存在孤立與僵化的工作文化,大多為男性,不但擁有同質性思考,也缺乏創新的積極性。

以產品開發為例,只有待在樂高公司二、三十年的資深員工來負責規劃,不免與外界脫節,也形同是在封閉的環境裡閉門造車。

還好,樂高公司的高階主管很快就發現這項缺失,不但積極對外招募人才,也增加與世界的連結,包括收購美國的玩具公司、雇用位於英國倫敦的開發團隊,這些舉動全部都是為了增加樂高文化的涵養與豐富性。

樂高還在米蘭、東京、巴塞隆納、慕尼黑與洛杉磯等大城市成立設計辦公室,希望縮短與當地孩童的距離,同時也檢視嶄新的玩具發展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以樂高公司的財力,他們大可以把世界級的設計人才都招募到丹麥的畢蘭,卻把畢蘭推向全世界,讓大家都知道從畢蘭來的樂高。

不同於蘋果以往只靠賈伯斯的聖裁獨斷,樂高的創新卻是奠基於分散式的決策管理。我特別欣賞義大利籍的高階主管西科雷拉為樂高所打造的品牌形象:從Play Well到Play On,也象徵樂高積木從一個玩具產品順利轉型為一種玩樂的哲學。

就像美國的迪士尼樂園,帶給大家無比的歡樂,而不只是單一的遊樂設施,樂高公司也希望可以透過品牌傳達這樣的正面意象。

對樂高公司來說,用戶體驗無疑是一件大事,遵循顧客導向的樂高也開始關注孩童們的喜好,因此把原先設定為七歲的主力客群,降低到五歲。這是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上小學的孩童已經開始接觸電子遊戲,樂高必須開發出嶄新的角色與產品組合,同時要做到連五歲的孩童都可以輕鬆的拼樁。

鼓勵創新的樂高公司,崇尚大膽精神,不但勇於以新產品來取代過往大受歡迎的產品,也能一再推翻公司組織的現狀。從「破壞式創新」到「全面創新」,樂高公司不只形成了企業內部的革新,也加速了全球玩具業的波動。

這家奮力趕上世界脈動的公司,卻也曾經面臨失控的危機,從《玩具盒裡的創新》可以看到這個幾近崩塌的帝國,作者宛若身處現場,描述了許多場景的事物,也讓我們得以思考企業經營的諸多面向。

創新雖然有很高的風險,但很多事情不做根本不會知道。受益於這些大膽的賭注,讓樂高公司可以縮短停滯期,回歸企業的核心價值,並且理出營運的正確路線。

甚至在2007年到2011年期間,也幫助樂高公司安然度過金融海嘯的危機。許多企業受到重創,連諸多知名的玩具公司像是孩之寶和美泰兒也受到波及,但處於轉型期的樂高反而展現出高度應變力,至今屹立不搖。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反覆翻閱前後的章節,檢視不同時期的樂高公司,主管們如何因應時代變遷而迅速迭代。倘若你喜歡樂高積木,自然不應該錯過這本好書,但如果你對企業經營也有高度的興趣,更值得花一點時間好好看這本書。

維斯塔愛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