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前世回憶般的鄉愁,三毛全交給了那片陌生大地

「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幸福的。」

「荷西將我從背後拎起來,他說:『我們的第一個家,我抱妳進去,從今以後妳是我的太太了。』這是一種很平淡深遠的結合,我從來沒有熱烈的愛過他,但是我一樣覺得十分幸福而舒適。」──《撒哈拉的故事》

1973 年,30 歲的三毛無意間翻開《國家地理雜誌》,那一期正好在介紹撒哈拉沙漠,三毛只看了一遍,便將「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莫名奇妙,毫無保留的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隔年,她與心愛的西班牙情人荷西在西屬撒哈拉的小鎮結婚,《撒哈拉的故事》由此開展。

三毛在撒哈拉見識到沙哈拉威人的生活方式:她的女性鄰居生病絕不看醫生,因為醫生是男性,「這些篤信伊斯蘭教、終日藏在面紗下的婦女情願病死也不能違背教義。」她看沙哈拉威人用石片沾水刮身體洗澡,收藏從沙漠覓得的石斧、石刀和三葉蟲化石,對三毛來說,這片廣漠大地滿足她的玩興;收容她的自我放逐;笑納一切屬於她與荷西的幻想與愛戀。

《撒哈拉的故事》由數十篇散文組成,三毛擅於將人物、情節戲劇化,讀來頗具傳奇色彩。

1979 年,荷西因潛水意外去世,三毛悲慟寫道:「我只有一杯濃烈的愛酒,就這樣被你潑掉了。」

三毛系列作品由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