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敦書展大辯論:規模愈大一定愈好嗎?
編譯/Alex Grey
原本就已相當具規模的企鵝出版社與藍燈書屋,在去年合併為更龐大的「企鵝藍燈書屋」(Penguin Random House),加上亞馬遜(Amazon)在數位出版及線上零售市場的獨占鼇頭,似乎都證明現今的出版市場已是「規模」掛帥時代,也因此今年倫敦書展(London Book Fair 2014)的大辯論(Great Debate),便探討了這個議題:「愈大一定就愈好嗎?」(Is Bigger Always Better?)
第一個替大公司「辯護」的,是出版界重量級部落客夏茲金(Mike Shatzkin),「規模永遠是競爭時的最佳武器,」他表示如果規模不重要,中小型出版社就不會因為想得到更好的服務,而與大型連鎖通路商合作;「你們以為數位化改變了這個現象嗎?大錯特錯!」。
他進一步指出,電子書與數位出版市場中,依然是蘋果(Apple)、亞馬遜、Google……等超大公司相互競爭。另方面,或許自助出版讓許多獨立作家名利雙收,但若沒有亞馬遜大力支持與通路推廣,自助出版是否能有現在的榮景還是未知數。他最後更強調,當一家公司具有一定的規模,就更有本錢針對特定服務聘請專業人才,甚至直接買下其他小型公司為其所用。
麥格羅希爾(The McGraw-Hill Companies)全球營銷資深副總裁布魯克斯(Ken Brooks)也站在「規模至上」的這一方:「如果一間小型出版社讓一位作家出名了,這個作家一定會繼續往上爬,」他分析,由於大型出版商有能力承擔更大風險,也可以做更大的投資,這些龐大的花費甚至可讓一間小公司破產。
「而且許多的創新,常被錯誤地歸功於小型創新公司,」他認為這樣的印象,導因於媒體沒有持續追蹤許多錯誤的嘗試,雖然一直以來有許多電子書創新服務,但時至今日,其實存活的所剩無幾。而要不是有亞馬遜的強勢介入,電子書市不可能有今天的快速發展。「大公司也是小公司演變而來的,」他強調,發展至大型的規模,甚至可說只是在市場上持續取勝的「副產品」(byproduct)罷了。
英國獨立出版商Faber & Faber執行長佩吉(Stephen Page),以夏茲金及布魯克斯幾乎沒有提到的「讀者及作家」這兩個元素為出發點,提出了身為小型出版商的反駁意見。
「所以新的數位出版公司都知道一件事:規模已經不再重要了,」他強調,「市場品味」(taste)、經營讀者凝聚力,以及與作家溝通的能力,是現在的出版市場最重要的概念。「品味才是出版業的核心價值,」他進一步分析,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其實許多大公司都爭相「模仿」小公司的作法,企鵝藍燈書屋旗下擁有許多小型出版單位便是最好的例子。
電子書出版商Diversion Books創辦人韋克斯曼(Scott Waxman)則利用航海的比喻,來替小規模出版商背書。
「小型的船隻可以靈活改變方向,而大船一定比較慢,」他分析,在變動快速的數位出版市場,小型創新公司能隨時調整經營策略,而不像大公司往往被科層、官僚式的龐大組織拖累,無法即時因應市場變化。另一方面,小型出版商與作家之間的關係也更為緊密,能給作家們更高的忠誠度,由於組織小而靈活,因此也能隨時與其他組織有各方面的合作,「這些都證明,過去大公司寡佔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了!」韋克斯曼這樣宣示。
會後主辦單位也針對所有現場觀眾進行投票,看究竟支持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的比較多。在四位專業人士的精彩激辯之後,力挺小公司的票數,高出「規模至上」的信徒一倍左右。
資料來源:
- London Book Fair 2014: Great Debate: Is Bigger Always Better?
- THE GREAT DEBATE: IT’S ALL ABOUT SIZE. BIGGER IS ALWAYS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