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捨棄貴族語言,但丁《神曲》讓當時百姓也能讀詩
被譽為「中世紀最偉大詩人」的義大利詩人但丁,與荷馬、莎士比亞、歌德並稱「四大詩聖」,他關心社會,參與政治和戰爭,代表作《神曲》暗諷當時的羅馬公教會,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先驅。
但丁少年時即加入反對封建貴族的圭爾佛黨,35 歲從政,他堅持反對教會干涉政治,並揭露教會種種腐敗,因而得罪了教皇與執政黨,最後遭流放,不得回到家鄉。
但丁流亡 20 年,在艱難的環境中,寫出了曠世史詩鉅作《神曲》。《神曲》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三部曲,每部 33 篇,加上最前面的一篇序詩,共有 100 篇詩篇。描述靈魂的拯救,探討人類的罪與贖問題。透過作者與地獄、煉獄及天國中各知名人物的對話,摻雜但丁的個人經歷和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現實。
〈地獄〉中淨是面臨最嚴重懲罰的罪人,他們多半罪不可赦,直到最後的審判來臨前,註定得接受永久的責罰。〈煉獄〉描寫一些罪人們淨化後得到救贖的過程。〈天堂〉則為人類最終的獲救提供了美好的前景。
其中,有位天使般的女子貝德麗絲,不斷出現在各節詩篇中,引領但丁從陰暗的地獄向天堂攀升,她是但丁自小傾慕的女孩,儘管芳齡早逝,其純真美好的形象始終鐫刻於但丁心底深處。但丁 9 歲時認識了她,他後來說,「從那天以後,愛情竟主宰了我的靈魂。」但丁一直渴望再見到她,一等竟等了九年。18 歲時,兩人在街上邂逅,貝德麗絲僅默默看了他一眼,沒有任何對話,卻已讓但丁滿懷幸福喜悅。
當時的義大利共有十多種文字通行,但丁捨棄貴族通用的拉丁語,選用百姓們習慣的義大利普通語作為《神曲》的創作文字。當人民閱讀《神曲》時,感動萬分,因為這是他們第一次讀得懂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