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逗點小巨人 文學新點子
文/劉芷妤
說到獨立出版,逗點文創結社的陳夏民,可以說是台灣最知名的獨立出版人之一。號稱「出版界小巨人」的夏民,在創社之始,不止從人人皆知最難賣的詩集開始,而且還是「詩三連發」,連出三本詩壇新人詩集。
三年後回首這個讓業界驚嚇、不被看好的決定,他並不因為當時慘淡的銷售數字後悔,反倒從另一方面解讀這個決定:「這是個讓大家都在第一時間對我們產生印象的契機。」這種自殺式的出版計劃,無論他人抱持著什麼態度,都讓習於保守的藝文圈眼睛為之一亮,每個人都在為這個新創的逗點文創結社捏一把冷汗之際,忍不住想知道:「這個瘋狂的獨立出版社,接下來會怎麼樣?」
路線依舊,策略轉變
三年後,逗點文創愈來愈茁壯,知名度隨著逗點選書的品質堅持、與眾不同的設計包裝與出奇制勝的行銷手法,讓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等華文地區的文藝青年圈,人人都知道這個以熱血、瘋狂與創意出名的逗點文創結社。
在閱讀風氣愈來愈疲弱的現實壓力下,逗點不止沒有放棄文學,棄守詩集,反而為旗下的作品不斷絞盡腦汁量身訂做最適合的設計、包裝與行銷,而2014年連續六本的詩集出版量,足足是三年前的兩倍,不僅讓藝文界再度瞠目結舌,這回,社長陳夏民更為這六本詩集打造了「科學不能回答的事,都交給詩」系列活動,囊括每月一次的帶狀實體講座與帶狀廣播節目,從四月至今已經舉辦了兩場深獲好評的活動,有別於文青類的詩集發表會,圍繞著生活的趣味性主題更能吸引許多原本不讀詩的族群。
「其實我自己也沒有那麼懂詩,所以會更想把這些我自己也很喜歡的好詩,介紹給那些覺得詩很遙遠很艱澀的朋友,因此這次想用生活化的主題來請詩人聊聊他們創作的情感原點,不一定是講詩,而是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的主題,讓大家都能感覺到,詩其實離你不遠。」從貼近群眾的角度出發,夏民做了這個令人興奮的中期企劃。
「這個系列包括每個月一次的講座和廣播,每場講座也會整理成文字在網路上公開,藉由廣播和網路來接觸一般文學書籍不會接觸到的大眾,廣播和講座的搭配也很有趣,有別於講座的公開,錄廣播時的私密感容易讓話題深入,聽廣播的讀者可以接觸到詩人的另一面。」

小眾文學,大眾行銷
第一場講座是《幻肢》作者何俊穆,與詩評家楊宗翰對談「異鄉」。曾遷徙來去於台東、高雄、花蓮、菲律賓與台北之間的何俊穆,在異鄉的疏離與旁觀經常是他詩作中的主題,巧的是,詩評家楊宗翰正是他當年在菲律賓服教育替代役的同梯弟兄。兩人在菲律賓時雖然彼此知道詩人身份,但聊天時總是那些「你知道,當兵時會說的垃圾話」,這次邀請了楊宗翰來對談「異鄉」,這組合可說妙不可言。
至於第二場《光上黑山》作者胡家榮與《原來女孩都不想嫁給阿北》作者「阿北詩人」許赫對談的主題,則是「影子」,談的是如何面對自己的黑暗面。兩個風格截然不同的詩人,擁有同樣的基督教信仰,卻對宗教這回事抱持著完全不同的想法,這異同之間,也顯示在他們詩作上處理「黑暗」的態度,偏精神面的胡家榮與偏生活面的許赫,前者用特殊的方式處理精神上的「影子」,後者則傾向處理更日常的黑暗面,切入社會議題。
第三場則是身兼《附近有人笑了》作者及逗點人的黃柏軒,與紅桌文化總編輯(秘密身份則是瑜伽老師)劉粹倫的對談。他們的共同點不僅是出版圈內人,更同是瑜伽愛好者,他們的對談將從探索自己身體宇宙的細微奧秘,延伸到精神面的詩創作。
用這樣貼近真實生活日常、而非虛無詩句的想法延伸,第四場《最快樂的一天》作者鄭哲涵的講座主打都市生活,第五場孫得欽則要談及青春、童真的殘酷面,第六場的主講詩人是逗點第一年「詩三連發」中絕版詩集《玩具刀》的作者鄭聿,在這場「科學不能回答的事,都交給詩」系列活動中,擔任壓軸。

最好的行銷,就是真心誠意
「寫作並不難,其實很簡單。難的是,要怎麼在這個時代一直寫下去。」夏民說,他不否認這個系列活動的目的確實包括行銷,但更多時候並不為了討喜或者賣書,這些廣播與講座其實是希望能「給無論讀不讀詩的人都有些心靈上的寄託」,另一方面,也期待作者們透過這些活動能與讀者互動,給自己更多力量與感動,支撐自己繼續在這條孤獨的路上行走。
陳夏民提到,有的作者本來很排斥跑通告,但也經常在走出廣播錄音間後,在電梯裡和他分享:「剛剛那個主持人真的有讀書耶,他提出來的問題好犀利!」
這是一個網路的時代,吸引目光的事情越來越多,而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別人看到,就無法迴避走入人群這回事。「可是走入人群並不代表我們把自己的格調降低來賣書,而是努力把更多好書讓人有機會看到。」
透過逗點,透過陳夏民,我們看到一種與以往唱高調的文人模樣截然不同的平實誠懇。「就像是一首詩裡,最動人的不一定是技巧,而是核心情感;我相信出版行銷也是這樣,不在於我們砸了多少錢,而是用了多少心。」
這一點,從三年來一直持續增加的逗點粉絲看來,確實不錯。

精緻紙書與數位閱讀的未來
除了選書精準與行銷創意,逗點文創結社的出版品還有一項共同特質:包裝與設計都讓人眼睛一亮,然而為了做出最適合文本、最令人驚豔的封面設計與包裝,這可是得砸錢與用心並進的,但對於逗點這樣一個沒有太多資本的小出版社而言,這其實並非易事。
「其實我一直相信,未來是要走到紙本與數位並進的狀態。」出人意料的是,夏民對紙書包裝的切入點竟是數位閱讀的未來:「現在詩集印量減少,但我們期待他可以走向收藏品的一端,所以即使印量少,但就要做得更精緻,寧願多花點錢,也要把書的質感拉到值得收藏的精緻度。」
「另外一方面,現在我們幾乎每一本書都會有電子書上架,就是因為我們仍然相當重視內容,我們覺得不管是紙書或電子書,不管形式如何,有人願意讀才是最重要的。所以電子書的便利性和價格,已經開始受到愛書人的重視,我相信電子書普及化這件事已經在發生了,為了往後的幾年,我覺得自己得趕快開始研究這件事,趕快跳進來。」

為了出版界普遍不看好的「詩集」,規劃了長達半年以上的「科學不能回答的事,都交給詩」系列講座與廣播,從這件事就能看出逗點文創結社的企圖心,並不只是「簽有名的作者,賣好賣的書」,甚至社長夏民也說,在一個大多是新人的出版社,其實反而是靠著逗點的品牌在帶新人,但想要長期經營,逗點就不可能永遠只靠新鮮年輕當賣點,而是應該不斷灌注新的想法,成為一個不只年輕,更能常保吸引力與活力的出版社。
本文收錄於《犢月刊 NO.16》,歡迎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