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藝術百花齊放的年代
文/大麥町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Andrew E. Larsen
近十幾年來,臺灣的藝術愛好者一定非常忙碌吧!莫內、米勒、畢卡索等大師的作品先後來臺辦展,民眾不必出國也能親炙大師作品風采。
而台灣各地大大小小的藝術展覽,更讓藝術愛好者恨不得一天能有48小時,且展覽主題的多元兼蘊前衛與傳統、流行與經典,即使你口味再獨特,也不怕從中找不到自己的菜。
但是,你會不會跟小編一樣好奇,為什麼這些大師級的作品,近十幾年來才開始積極在世界各地巡迴展覽?現今臺灣藝術展覽的多元風貌是如何產生的?背後是否有歷史脈絡可尋?這些問題,《大美術館時代》這本書中都提供了解答。
擁有多次參與國際大展實際經驗的作者連俐俐,在《大美術館時代》中,仔細地為讀者耙梳美術館歷史的三波發展:「收藏的建立」、「專業的養成」及「產業化的時代」。
雖然書中探討的對象是西方美術館,但在全球化浪潮下,臺灣的策展單位與觀眾也必然無法自外於美術館的「產業化時代」,近年大師作品陸續來台,就可以視為這波浪潮影響臺灣的證明。而商業和藝術間難免扞格,作者也進一步分析美術館如何面臨著來自於博物館價值與商業價值間的矛盾與衝突。
《大美術館時代》從鉅觀角度關注藝術,藝術家本身又是怎麼觀看藝術呢?哲學思想家史作檉經由深入探索藝術家的作品精神內涵,從中發掘藝術家對美與人生的思索與關懷。
除了讀史老師的書之外,也可以觀看史老師這場「藝術的終極關懷在哪裡?」講座的影音記錄,透過史老師透徹的觀察與思考,未來再到美術館欣賞藝術家的作品時,就能看出更多畫作中的精妙之處。
談到藝術,也無法忽略藝評家的視角。
在《藝術,以XX之名》中,藝評家高千惠首先探究藝術家們創作靈感的源頭,如藝術家的「最愛」、藝術家的「戀物」等。接著話鋒一轉,解析藝術產業背後的各種操作,以及藝術創作與當代社會之間的複雜關係,探討的案例從傳統定義下的藝術,到當代的「御宅文化」皆有。有志於從事藝術相關產業的人,想必能夠從這本書中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