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冷靜地為你試毒

文/怪熊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Nicolas Raymond and Andrew Kuznetsov.

書是「精神食糧」——這個比喻,古今中外用到爛,偶爾還被拿來故作清高,比方《愚神禮讚》的作者伊拉斯謨斯就說,有錢他會先買書,剩餘才買食物和衣服,不知道還有沒有餘裕分給育兒用品或3C新玩意。

書是精神食糧,在這崇高(?)的層次上,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高達約70%。不過,食安議題近年引發大眾關注,精神的食安卻乏人聞問。出版要從世界的鉅量雜訊中理出頭緒,毒素的生物累積同樣不容小覷。編輯為你把守第一道關卡,然而書的銷量畢竟跟編輯的薪水密切相關,你還需要其他機制,降低「越讀越中毒」的風險。

這個責任通常著落在書評身上。評論既要定位書籍,臧否也該論足。理想上,書評先為你試過毒,那些七七八八的謬論,你就可以涓滴不沾。積極面,他還為你策展,想了解什麼主題,書單早傳好,等你每天一萬次正拳。

可惜這世道,專職的書評鳳毛麟角,獨立的書評只能求諸野、問素人。在此姑且不追究原因,只談兩帖良藥,針對人文書籍而發。

如果你愛廣義的文學作品(倒不一定是「純文學」作品),《秘密讀者》可是此間嗜毒者聚集之地。靠著單篇評論匿名、封底審閱者與作者共同具名的機制,稀釋小小文壇的腥風血雨(亦參見完全匿名、不加審閱的狀況),供大家暢言愛憎緣由,直言優劣評價。其專題亦有策展的功能,像根本不知道哪個媒體會處理「電腦遊戲的敘事」或主流文學刊物無太多餘裕深究的「袁哲生逝世十週年」或「中國詩人」等題材,恐怕也只能在《秘密讀者》飲鴆止渴。

六四剛過,廿五週年悼念未息,香港朋友佔據立法會更顯示火苗難滅。抵抗與異議,需要思想助燃,余杰的《流亡者的書架》便是面對中國時的銀針,可解精神奴役之毒。

余杰挑了50本書,猶如50張組織切片,分別呈現當前中國的病理。余杰論韓寒的《一九八八》,直指「在中國的現實語境中,一九八九是個眾所周知的禁忌」,「是一個被取消的年份」,「高明的屠夫不僅殺戮無辜的生命,還要消滅殺人的證據——首先便是抹去殺人的時間」,「殺死時間的兇手才是最冷血的兇手」。此言虛實,法國一個電視節目實地驗證了。

此際余杰流亡,主要在台灣活動。我們難以揣度其中憤怒與悲思,不過從這本《流亡者的書架》看來,他仍冷靜自抑地,為你試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