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民用功讀世界】猛拍受難者家屬,無良記者製造了另一場災難

中颱麥德姆侵台,強大風力在台灣造成多起路樹、招牌吹落的意外,然而颱風才剛走,復興航空自高雄飛往澎湖的222號班機,卻墜毀於澎湖西溪村,造成47人死亡,10數人受傷的事件。

面對舉國哀戚的場合,打開電視新聞卻見攝影機特寫高雄某一位擔憂女兒在空難中罹難的母親,哭喊跪地並且歇斯底里的畫面,並且超過數十秒。許多觀眾看見這樣的畫面時,想必深深嘆息,而那哭聲持續了一陣子才終於有記者介入報導,但悽慘的號哭未曾停歇,幾乎變成了新聞的背景音。直到該新聞片段結束,才聽見棚內主播聲調帶著遺憾,繼續報導空難事件的最新狀況(謝天謝地,後來證實她的女兒是傷者之一)。沒多久,又有記者來到遺族家門口,粗魯地拿著麥克風探問問題,結語不忘流露關心,彷彿深深哀戚。

自恃專業媒體的新聞記者,放任鏡頭影像無情放送受害者家屬的哀戚情緒,甚至把當事人絕對不願被看見的痛苦醜態給傳遞到全台灣各個角落——這是「對」的嗎?

新聞台是當今社會最為重要的資訊傳播途徑,除了傳遞新聞,同時也擔負穩定全民情緒或甚至疏散救難的工作。如今,眾多台灣媒體在面對震驚國家的重大事件時,非但不能在第一時間安定民心,冷靜播報罹難/傷者的最新資訊,反倒透過鏡頭捕捉恐懼,不忘搭配激昂配樂,將煽情進行到底。

媒體決策者或許認定歇斯底里的哭號,是災難新聞報導時所必備的元素之一,於是交代攝影師務必拍攝這些滿載情緒性的鏡頭,讓記者、導播好好運用、說故事。但這些情緒不僅令觀眾手足無措,甚至還透過密集重播,反覆傷害了原本就痛失摯愛,在無法想像的壓力下承擔憂慮的受難者家屬,讓他們成為所謂「觀眾有知的權利」的報導受害者之一。

如果媒體無法尊重死者與生者的隱私,那麼所謂的新聞不過是另一場災難,不同的是,這一場災難短時間內沒有死人,卻會讓真相永遠停留在矯情的層面,讓悲劇成為眾人宣洩情緒的另類嘉年華,不僅註銷觀眾知的權利,同時也緩慢(但絕對地)截斷一國民眾成為公民的可能。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Yu-min Wang

陳夏民用功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