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電商經營者看過來 時間搶奪大戰開打!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Brian Smithson
整理、撰文/劉力榛
在一個人一天僅有24小時的情況下,電商業者無不積極擬定策略,來爭取消費者的上網時間,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特聘教授盧希鵬指出,其實在扣除掉使用Line、YouTube、E-mail等服務後,只有僅剩的5%,才是消費者實際在進行購物的上網時間。也因此,他更認為,對於電子出版業者而言,電子書的內容固然是一大重點,但「瀏覽品質」的重要性也是越來越重要,如何使得讀者在自家平台上長時間停留,便是一大考驗。
在8月20日的「紐約X臺北 數位閱讀新潮流」講座當中,針對電商業者搶奪消費者時間一議題,盧希鵬提出了「隨時經濟」的論點,他認為電商業者為了爭取到消費者的寶貴時間,必須朝以下三大方向來努力:延長使用時間、搶奪零碎時間以及綁住未來時間。
「我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書就叫做維基百科,」盧希鵬說道,維基百科雖然沒有像傳統書籍般擁有目錄,但是透過內容當中無數的超連結,創造出千萬種獨特且個人化的目錄,而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因為這些超連結的存在,而進入了所謂的「神迷」的狀態,即是專注於閱讀,而未察覺到時間的流逝。因此盧希鵬建議內容業者,要善用超連結,來延長消費者使用該平台的時間。
盧希鵬舉例,國際知名TED演講,邀請各領域的名人,利用短短15分鐘來分享其自身經驗或研究內容,這就是一種「搶奪零碎時間」的方式。人們開始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大量的資訊,也因此所謂的微電影、微小說,甚至是鄉民們口中的「懶人包」才會因應而生。為了搶奪零碎的上網時間,平台或工具的開發便需要十分講求能夠簡單、直覺性地操作,一來可避免造成消費者的不耐而捨棄使用的情形,二來也能使得消費者快速獲得其想要的訊息。
最後一點「綁住未來時間」,換言之便是提高忠誠度,而人們在網路上對於品牌的忠誠度其實在於「情境」的營造,這當中包含了考量使用者在使用時的情境,以及產品或內容帶來的氛圍與感覺,若是對了消費者的胃,便能成功綁住消費者對於該品牌的未來時間。